2023年6月5日 佛学研究网
月亮,这个承载了人类数千年情感的物象,长久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它以清淡出尘又不离世间的姿态,唤起人们心中牵肠挂肚的情绪,同时又默默给人以内心安慰和人生启迪。
李白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描摹千古思乡怀人之愁;
苏轼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递天下团圆聚合之愿。
王维在“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寂静空山中尝到人生况味;
张若虚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历史云烟中,体察出沧海桑田。
月亮,同样是禅师们吟咏的对象。
于他们而言,月亮不仅仅是静悬于深空的一抹风景,可以寄情感、悟生命的对象,更是禅者修行生活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因为,月亮总是无欲无求、无生无灭地照亮夜晚,自然洒脱地与禅者内心本自具足的佛性遥遥相映。
禅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讲究“以心印心”“心心相印”。实质上,这里的“心心相印”并不总是要发生在僧人与僧人之间,多数时候会产生于僧人寂然面对无言山丘和淙淙流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之时。
而在这样的时刻,月亮往往不会缺席。
夜夜池上观,禅身坐月边。
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
若向空心了,长如影正圆。
月下静坐,万籁入耳,松风簌簌,池水泛起层层细浪,阵阵荷香扑鼻而来。禅者感受此情此景,唯觉天地可亲。猛然抬头,又见天上明月皎皎,低头更见水中月影,只觉妙处难说。
唐代的皎然禅师面对这月色清明时,恍然顿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万物静观皆自得,又何必言说,何必执着。心生则种种法生,如果我的内心与月亮一样,安住在辽阔的空性之中,用本来面目去观照体察世间,那么,我可以抵达“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在这样的境界里,我与月亮的距离,我与万物的界限,不就自然而然都消失了吗?我的真性融入月亮的皎洁中,融入甚深圆满的真如妙法中。得意忘言,这不正是禅修的曼妙境界吗?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单刀直入的笔法,则与皎然禅师的温和与内敛不同,令人为之一振:我的心就是那一轮秋月,再没有其他事物能够与之比拟。
那么,此月究竟有何本事,让寒山写下这般一泻千里的礼赞呢?秋月寂静无声地将清冷光芒洒向澄碧的潭水,褪去黑暗,让纯粹的皎洁从深处浮现,宁静庄严。禅者明心见性,以月亮表征澄澈心性、圆满佛性。它能照见万物的本来面目,聆听万物的真性之音。此时,人与物两相忘,得大自在。
这首借秋月喻自性的禅诗在佛教界乃至民间,都流传甚广。文殊院第十七代方丈宽霖老和尚就曾亲笔题写此诗,以表禅门中人自在洒脱、心无挂碍的纯然与美好。
禅宫寂寂白云封,枯坐蒲团万虑空。
定起不知天已暮,忽惊身在明月中。
清代高僧敬安,则在静坐出定时与月亮会面,而有了一番惊觉。
敬安禅师禅坐时,浓密厚重的云层仿佛把整座屋子包裹得密不透风,这不就是在暗示禅坐之人此时的内心被诸多粗相妄念缠缚遮蔽着吗?虽则如此,他却打定主意不放弃,枯坐到底,直到拨开云雾见青天,直到不再分别脑海中对立的概念,不再攀缘外境有无或好坏。
那么万虑空了之后呢?还要去追逐得到什么实在有形的东西吗?还要去抓住什么虚无缥缈的念头来感知吗?不需要了!
虽然他在定中失去了对时间流逝的真实感知,但出定后看着已然入暮的天色,早已不是白云封闭的景象,而是皓月当空,朗朗照人。如此自在自足,超越尘俗,无所谓时间怎么流逝。
他在惊诧中顿悟修行之妙亦是自在本心,自在当下,自在空寂中,而不被世俗外境牵引定义。只要超越功利,放下执着,便可明了当下即本心,月光即菩提。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德诚和尚这首《颂钓者》,更是意境超拔,美轮美奂,为千古所传颂。但如果你只觉字面精巧,就有点浪费了禅师的一番用意。
钓鱼者月夜出船垂钓,在水里放入千尺细丝鱼线,只见波纹皱起,一波生万波随,无休无止。这是很写实的诗句,可往往越是写实,背后越承载着深刻的形而上之思考。
李白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之句,用“三千丈”比拟愁绪之长,和这里的“千尺丝轮”多么像。烦恼如此丝丝入扣地垂入平静的心海,搅动起万顷波浪。浪不平,心就不静;心不静,就会生起万千妄念空想,造作不息。
那么,不静之心面对“夜静水寒鱼不食”的结果,应该怎么办呢?是哀叹时运不佳,痛骂鱼儿不识好歹?还是憎恨天气不体人情?
德诚和尚说,不要执着于眼前得失,人生在世,无常为体,总会有些事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我们不是还有月亮吗?如果你为错过鱼群而哭泣,那么你又要继续与美妙的月色擦身而过啦!
在无常的天空里,月亮用它永恒寂然的姿态唤起禅者对真如佛性的体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放下执着,接纳无常。没有钓上可口的鱼,你还可以载着一船清粼粼的月光回家,安然入梦。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佛性就如月亮一般照在心海之上。但凡你的心能到达的地方,月亮都能到达,因为在禅者心中,月亮即般若,自心即佛性。
多少年来,曾伴随过禅师们的月亮仍旧自在地高挂深空,给我们以启迪。若能以禅者的见地与眼光重新捕捉月亮的光辉,这“物是人非”便少了些许悲凉,多了一份淡然与清秋的惬意。
*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