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08]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0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10]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15]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6]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51]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3]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1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57]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36]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20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3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来看看,你是否因缘具足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601   时间:2023-5-31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5月31日    佛学研究网

        经常会有人一时心血来潮,感觉人生不如意,就突然产生出家的念头。但是,出家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是逃避社会的避风港。

        那么出家,有什么样的条件?到底意味着什么?

        问:出家,到底出的什么家?

        电视剧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桥段,“大不了我去出家”,似乎出家是人生困境时的一条退路。

        或者,有些角色情感失意后,黯然剃度出家,以此斩断情丝......打住,那毕竟是电视剧!

        出家的真正动机,并不应该是失意后的无奈之举,更不是借此逃避现实。

        剃度出家,不仅意味着外在形象的改变,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意味着离开自己的小家进入僧团的大家......更关键的是,要出离五蕴的家,出烦恼的家,出三界的家。

        这绝对不是一出家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自己经年累月的修行,甚至是生生世世的修行。

        问:出家,是否要父母同意?

        出家不是想出,随便就能出,首先必须符合一些硬性规定。

        第一条就是获得父母的许可,征得父母同意后才可以出家;且年龄在满18周岁以后再出家,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出家人的生活。

        同时,没有严重的传感性疾病、没有债务问题缠身、没有违犯国家法律或诉讼官司纠缠,精神健全、心理健全......

        问:出家前是否需要经过考察?

        至于哪家寺院接收剃度出家,则一般由各家寺院的住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出家这件事,不仅是加入僧团,还有一份师徒关系在其中,所以也更讲究因缘。

        寺院方面在查实来人身份来历后,即使愿意接收,也要在正式出家前设置一到两年的考察期,除了没有剃度,不穿僧衣,其他的修行和生活基本参照出家人。

        在此期间的身份被称为“净人”,不仅与出家人一样晨钟暮鼓早晚课诵,梵呗、诵经、坐禅都要学习,还要做一些管理殿堂香灯、扫洒庭院的事务。

        僧团过的是集体生活,不仅是奔着修行而来的,还要担负弘扬佛法的责任。

        一般来说年纪太大或太小,生活自理能力太弱的人都不是很适合。

        考察的另一个要点是,是否有坚强的意志,能吃苦耐劳,有持戒修行的毅力。

        问:出家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当“净人”的身份通过了考察,正式剃度后的几年里,还将陆续受持三坛大戒——沙弥(尼)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女众在受比丘尼戒前还要加六法,受式叉摩那戒。

        如果个人有意愿考取佛学院继续深造,可向寺院提出申请,凭寺院出具的证明参与佛学院的入学资格考试,通过后方能进入佛学院学习。

        佛学院的学习也是非常紧张和忙碌的,有各种考核和讲经辩论。

        不论是否能进入佛学院,还是佛学院毕业了,出家人在寺院的修行生活也绝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整日坐在庭院或树下谈玄说禅。

        除了每天清晨四、五点起床做早课,除了日常诵经坐禅的修行,出家人在寺院还有不同的“岗位”。

        有的要在客堂接待十方信众,登记各类法会事务、答疑解惑。有的想发挥自己的特长,用普通人容易接受的方式,组织活动、开设讲座来传播佛法。

        有的长年呆在闷热的香积厨里,负责几十甚至几百位法师、居士、义工的斋饭,每天处理几百斤的蔬菜食物。

        佛门中还有一句重要的训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出家人的劳动叫“出坡”。有的寺院地处郊野,自种粮食,就要出坡。

        有的要负责或参与寺院的修缮,需要懂得相应的建筑知识,尤其是比较偏远的山林寺院,生活非常清苦,经费紧张、人手不足,砸石头、扛砖块也得出家人自己动手,都是极重的体力活儿。

        正所谓,行住坐卧、担柴送水,无不是修行。

        古人有言,出家乃大丈夫所为,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与世人不同的路,放下世间人都要贪求的名利情感。挑起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的担子,这条路真的不轻松!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修行如何入门,且看佛陀传授五种“调心之法”[260]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747]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929]

  • 幸福源于善欲,因缘决定命运[798]

  • 佛大战“六师外道”[954]

  • 云淡风轻看结果,全力以赴求因缘[751]

  • 人与人间的相处,有“因”必有“缘”[797]

  • 性格背后有因缘,缺点背后是苦难![827]

  •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当下改变[1016]

  • 恐惧因缘生,恐惧因缘灭,解除恐惧最有效的办法[931]

  • 祸福由因,改变在缘[932]

  • 佛说布施功德因缘[1079]

  • 佛说“一切皆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1069]

  • 人生本苦短,心系苦则长[1248]

  • 面对“无常”,选择摆烂还是报以深情?[1256]

  • 知道什么是无为?看了醍醐灌顶![1464]

  • 每一个心念,都有它的因缘果报[1801]

  • 不是冤家不聚头!南怀瑾谈因缘[2065]

  •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1967]

  •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往昔的因缘[239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