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08]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0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10]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15]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6]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51]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3]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1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57]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36]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20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3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515   时间:2023-5-29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5月29日    佛学研究网

        译文·晋泰山昆仑岩竺僧朗

        释僧朗,是京兆(属陕西)人。年轻时到处云游,在长安修学佛法,然后回到关中(属陕西),能专门讲经说法。

        曾经与几个人,一同去赴宴请,走到中途忽然对同辈说:“各位在寺中的衣物,似乎有被偷的。”就立即返回,果然有人偷盗。

        僧朗常蔬食布衣,志耽人外。后移居至泰山,与隐士张忠成为山林之交。张忠后来被苻坚征召,行至华阴山时去世。

        后来在金舆谷、昆仑山(山东昆瑞山)中另建精舍,构筑房屋,内外屋宇几十座,闻风来归投的有一百多人,僧朗谆谆教诲,不知疲倦。

        秦王苻坚(十六国时前秦皇帝)敬仰他的德才,派使者供养赠品。苻坚后来淘汰一些僧人,另外特别下诏说:“僧朗法师戒德严谨,学徒清秀,昆仑山不在淘汰的范围。”

        及后秦姚兴,对僧朗也是十分叹服。燕王慕容德钦佩僧朗的高行,给予两个县的租税。晋孝武致书遗。魏主拓跋圭亦送书致物,其为时人所敬如此。

        山谷中原来一直闹虎灾,人们常常拿棍棒结队而行。僧朗来住下后猛兽都归顺了,早晚路过,僧俗都平安无事,百姓们赞叹称颂不止,所以至今金舆谷还被叫做“朗公谷”。

        凡有来拜见僧朗的,无论人数多少,在他们到来的前一天,僧朗就已经预先知道,让弟子们准备饮食,就如预知的那样果然来那么多,人们都感叹僧朗有先见之明啊。

        僧朗后在山中圆寂,享年八十五岁。

        当时泰山还有一位支僧敦,原本是冀州人,妙通大乘,兼善数论,著有《人物始义论》。

        原典

        竺僧朗。京兆人也。少而游方,问道长安,还关中,专当讲说。尝与数人同共赴请,行至中途,忽告同辈曰:“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窃者。”如言即反,果有盗焉,由其相语,故得无失。朗常蔬食布衣,志耽人外。以伪秦皇始元年移卜太山,与隐士张忠为林下之契,每共游处。忠后为符坚所征,行至华阴山而卒。朗乃于金舆谷昆仑山中别立精舍,犹是太山西北之一岩也。峰岫高险,水石宏壮。朗创筑房室,制穷山美,内外屋宇数十馀区。闻风而造者,百馀人,朗孜孜训诱,劳不告倦。

        秦主符坚钦其德素,遣使䞋遗。坚后沙汰众僧,乃别诏曰:“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昆仑一山,不在搜例。”及后秦姚兴,亦佳叹重。燕主慕容德钦朗名行,给以二县租税,其为时人所敬如此。此谷中旧多虎灾,人常执仗结群而行,及朗居之,猛兽归伏,晨行夜往,道俗无滞,百姓咨嗟,称善无极,故奉高人至今犹呼金舆谷为朗公谷也。凡有来诣朗者,人数多少,未至一日,辄已逆知。使弟子为具饮食,必如言果至,莫不叹其有预见之明矣。后卒于山中。春秋八十有五。

        时泰山复有支僧敦者,本冀州人,少游汧陇,长历荆雍。妙通大乘,兼善数论,著《人物始义论》,亦行于世。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1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3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22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9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9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静[21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汪[23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导[25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谛[22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彻[30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含[26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无成[27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惠安[26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鉴[27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诠[28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苞[25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静[34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义[28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弼[30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渊[31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