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08]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0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09]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14]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6]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51]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3]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1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57]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36]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20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3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如何处理学佛过程中的“疑”?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561   时间:2023-5-27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5月27日    佛学研究网

        疑,是疑疑惑惑,犹豫不决的意思。起了这个疑心,则于佛法不能生正信,遂失如来无上知见,故此疑心,实为众恶之本。但是要知道,此疑不仅为众恶之本,也是万善之先,比如禅宗看话头,一开始就要人起疑情,则以此疑为宝,所谓“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此处所讨论的疑,非禅宗之疑,而是犹豫不决之疑,能盖覆真心,退失信愿,于诸佛之无上妙法中,不得生于信心。《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如果没有信心,则于佛法之中,空无所获。

        想要研究佛学深邃佛理,非从信入手不可,故云“天雨虽多,岂能润无根之树,佛门广大,亦难度不信之人”,无信之人,犹如无根之树,佛海广大虽如天雨之多,也难润无信根之人,纵经尘劫,亦无利益。

        譬如有人入于宝山,往取珠宝,若无其手,终无能取。无信心的人,也是这样,所谓三明六通、四谛六度、三十七道品、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法,都是如来宝藏,如果没有信心,则于佛海中,难得实益。

        疑有三种:疑自、疑师、疑法

        一、疑自

        想要修行佛法,却认为自己善根微薄,罪障深重,不是道器,不敢跟随学习佛陀教法。如果心里抱持着这种疑惑,则禅定之法,终不得开发。

        要知道我们从无量劫来,何曾不发过大心,不修过大行,一定是早就种了善根,况且如果没有善根,又怎么能得现在这个人身。

        一切圣贤,皆由凡夫做,十方诸佛,亦从众生成,决无天然弥勒,自然释迦,自当相信自己宿世善根深厚,不要自轻,相信我们皆是长者真子,正好从此发大勇猛,进修胜法,何愁佛果不证,涅槃不得。

        二、疑师,即疑他

        看到我所亲近的大德尊宿、善知识,观其威仪,动静相貌,与平常人无异,无有一丝毫过人之处,由此而产生怀疑,他尚且没有修行成道,又怎么能教我,既无过人之处,而欲教化于人,恐怕以盲引众盲,相牵落火坑,我若事奉之,终必有害无益。

        如果心里产生这样的疑慢,则般若之门深闭。修行人切不可因人而弃其法,所谓依法不依人,否则妄生批评,横论长短,是大愚且狂之辈。

        比如雪山大士,从鬼以请法,帝释天主,拜畜而为师,这正是依法不依人的例子。须知师虽不清净,也应当生一种诸佛之想,因为他虽然是凡夫身,但是为我们说的却是诸佛之法、诸佛之行,因此应当以观佛之心而视师家,须翘勤恳切,闻法如对佛面。

        三、疑法

        世间之人,大多数以先入的观念为主,而对于后来所接受的法义不能生信。比如修止观,则怀疑此止观法门,是真是假,修习止观之法究竟能离苦还是不能。又或者如念佛之人,则疑念佛法门,是否能生西方?是否能见阿弥陀佛?诸如此类,如果于法生疑,则时时改途易辙,朝三暮四,疑惑痴闇,覆被真心。如是则法不染心,永失如来无上涅槃。
     
        我们自无始至于今日,疑惑之根深厚,想要无所疑惑,实在是很困难。但在世即便有疑,也应当常常随喜善法,切不可因为疑惑因缘,而丧失般若妙法。

        譬如于歧道,十字街前,岔路甚多,究竟以谁为是,以谁为非,务须自具择法之力,惟以利好者行之,谓自要于己有好处者,则无庸疑惑,勇猛精进前行可也。

        佛教法门虽多,穷其究竟之处,无非归于一实,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贵在惟专惟勤,一门深入,入一无妄不起思量分别,蓦直行去,自有到家之日。

        佛法之中,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倘若无有信心,虽在佛法之中,而与佛法不能相应,不能得佛法真实利益,空无所获。既然如此,须觉知疑悔之过患,急当去之。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学佛有“八戒” 也有“悟空”[275]

  • 学佛要如理作意[376]

  • 居士学佛,须熟读的十部经典[535]

  • 常随佛学 发心念佛[418]

  • 学佛不是要你远离生活,而是让你学会生活[630]

  • 学佛的人,这七首偈颂很重要![730]

  • 学佛的人吃了亏吗?[842]

  • 如何判断自己学佛有没有进步[739]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弯路?[787]

  • 年纪轻轻就学佛,会不会消极了点?[842]

  • 怎样学佛才是最有效的?[978]

  • 从信佛,到学佛,怎样跨好这一步[1152]

  • 学佛入门者如何选经?[912]

  • 弘一法师:青年人学佛修行需要注意这四点[1632]

  • 学佛快速入门的方法[1598]

  • 学佛不只是教我们做人[1408]

  • 学佛不要学成“孤家寡人”[1262]

  • 如何面对越学佛越不顺的问题[1236]

  • 学佛不要贪太多[1647]

  • 学佛,当亲近善知识[182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