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08]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0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08]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12]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5]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51]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3]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1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57]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35]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20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3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福报从哪里来?高僧们这样回答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679   时间:2023-5-2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5月26日  佛学研究网

        一个人的福报好比银行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会有透支的时候。

        如果不培福报,只知享乐,当福报享尽,灾难必然会接踵而来。

        那福报从哪里来?听听诸位高僧的回答。

       

        玄奘大师语唐太宗,福从何处来?

        唐太宗问玄奘大师:“我想供僧,但听说许多僧人无有修行,应当如何?”

        大师开示说:“昆山有玉,但是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就能培福;铜铁铸成的佛像,毁坏则会造罪;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祈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恭敬凡僧。”

        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说:“我从今以后即使见到小沙弥,也应如同见佛一般。”

       

        梁武帝数问志公禅师,供僧,福德几许?

        梁武帝曾问志公禅师:“僧道修行,信是好事,如何又要去化缘?”

        志公说:“我佛释迦如来,有大慈大悲,悯念众生,犹如赤子,平等救度。

        若是好僧道人,早晚之中,务要勤参三昧,苦下殷勤之心,勿起懈怠之意。

        看见常住淡泊,或是庵堂佛像朽坏,应当发起勇猛精进之心,募缘修整。乃是化缘者之功德也。

        古人云:难行能行,难做能做,方是出家之佛子,学道之好人。

        是以天宽地阔,男女善心者多。若不去化他,纵有钱米,他也无处下手作福田,乃是僧道有过,枉在空门,为人无慈悲心,不肯引他出苦。

        僧道善人,化到你家。汝若悭吝不舍,是自己当面错过了也。”

        武帝问志公禅师:“人用钱米,供佛斋僧,功德如何?”

        志公说:“其福甚大不可量。若人有此信向自有无量功德。

        经云:供佛又礼拜,福等虚空无比量。斋僧复施,如同行路著脚跟。

        譬如耕种田园一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然虽如是,全要后代修行人脱俗离尘,守戒清净,剃除须发,不离寺院道场,参求明师,勇猛精进,明心见性,弘法度人,接引后来,报佛恩德。

        若有如是僧道,应受人间供养。所以舍财施主要信心不退,切莫生疑。异日有因缘,亦同得此道也。”

        又问:“布施僧人袈裟戒衣、钟鼓法器者,其福如何?”

        答曰:“施袈裟者,七世不脱人身;舍戒衣者,生生世世饱暖;舍钟鼓法器者,出世为人,音声响亮,得好名声之报也;

        舍鞋袜者,再生不用入厨房,有人奉事;舍草鞋者,出路有人扶助,不经险隘。”

        武帝又问:“再有僧道来化,吾则多施与他,不许他到处去化缘好不好?”

        答曰:“不好也。我佛启教平等法门,不当一人独自得福。务要普化世人,各发善心,同修福慧,共出苦轮。

        经云:宁受千家供,莫受一家恩。以此乃是我出家人之愿力也。但凡积福,不拘多寡。

        可量家中之有无,随心而作福。

        滴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何以成圣?小恶若为,足以灭身。若论财多而为胜,则富者可作,而贫者永不能种善根。

        见人为善,发欢喜心,称赞一言,可以同得其福,何况随缘布施者乎!”

       

        文宣帝前来拜会,为何僧稠大师不迎不送?

        南北朝时,齐国的文宣帝经常去拜访僧稠大师,大师却坐着不肯到门外迎接,弟子们几经通报,僧稠大师仍坐着不动,宣帝走时,他也不去送。弟子们不解,宣帝也并不曾因此责怪大师。

        宣帝离开以后,僧稠大师对弟子们说:“不是我在皇帝面前摆架子,因为过去在佛陀时代,

        有一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就因为到门外走了七步去迎接优填王,致使优填王失国七年,才又恢复王位。

        我不愿出去迎接齐文宣帝而使他损了福德,我坐在这里,祈求他国基巩固,对他已经是大尊敬了!”

       

        结语:《地藏经》里说:“供养父母舍一得万报,供养三宝舍一得无量报。”

        恩田、福田、悲田,是我们福报的来源。

        父母师长,是我们的恩田;佛法僧三宝是出三界的根本,是福田;苦难的众生,是悲田。

        诸福田中,僧宝是无上福田,能令正法久住,为众生带来光明与希望,因此,以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修诸供养,即是护持正法久住,利乐无量有情,故获福亦无量无边。

       《俱舍论》云:“若能以一粒诃子,以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若以一抟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

        因为三宝是圆满的,供养三宝,这实际是生命之间的一种互动。

        这种互动在内在的层面上是极其珍贵的——你供养出的或许只是金钱与物质,出家人要承担起的却是你黑暗又沉重的业力。

        其实,对于三宝,供养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是意念的。

        看到什么喜欢的都可以用来观想供养,“太湖真美!”

        供养三宝;“草地真绿!”供养三宝;哪怕小朋友买了一个玩具,“洋娃娃真漂亮!”供养三宝;自己买了一件新衣服,也观想,“嗡阿吽、嗡阿吽,供养三宝”,供完了自己再穿,这普通的物品就变成了加持品。

        我们以圆满的三宝为对境,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实践,以修行“身口意”的善行来供养佛,我们的生命就会跟佛连在一起,一旦融入佛的圆满功德海,我们就能转有漏的福报为无漏的功德,转不圆满的世智辩聪为无上的圆满智慧。

        这时再把所作的功德回向给家人,家人的命运就会转变:回向父母,父母的身体就会好;回向孩子,孩子的福报就会增加。

        你改变自己的时候,你的亲人也会改变;你修了福德、具备了福德,就能把这一份福德拷贝给他们。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240]

  • 当你读懂这3句话,所有苦难都能过去![632]

  • 把自己的心修好,比什么都重要[630]

  • ​你的静气,就是你一生的福气[633]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是这两个字[536]

  • 内在的和谐与清静,是一切好运的源头![728]

  • 世上最厉害的福报,整整读了五遍,太透彻了[784]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787]

  • 慈悲心重的人,才有福报和福相[1262]

  • 福报藏在这两个字里[986]

  • 当你读懂这3句话,所有苦难都能过去![1135]

  • 世界上最短的一副对联,仅仅4字,点醒无数世人![1011]

  • 人不施恩,何来福报?人常行善,何来灾殃?[2195]

  • 天天都在等福报,那你永远是苦难者[1734]

  • 你是个有大福报的人吗?[2189]

  • 没有这两块砖的福报,你连站的地方都没有[1655]

  • 增长福报的方法,福报增长了,做事才顺利![2145]

  • 致敬“她”力量,读懂女性独有的智慧![2048]

  • 生活不顺时,牢记这四句天规,福报自然来[2027]

  • 把佛法变成自己的福报和智慧[198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