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08]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0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10]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15]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6]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51]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3]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1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57]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36]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20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3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浅析
     
    [ 作者: 陆和天   来自:网络   已阅:805   时间:2023-5-23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5月23日    佛学研究网

        自释迦牟尼创教后,在原始佛教时期僧团稳定发展。随着佛教不断发展壮大,在佛教史上第一次五百比丘集会中产生了《阿含经》等一批小乘经典,佛教的许多基本原理也都包含其中,奠定了佛教日后发展的基础。(引自大涅槃经第十二卷—圣行品第七之二)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三法印等皆是佛教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上佛教又经历众多时期,并且传播开来。佛教讲求因缘际会、因果轮回,认为众生皆困于六道轮回之中,在轮回中又少不了业。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前世的因造就了今生的果。

        一、佛教八苦简述

        佛陀说众生皆苦。芸芸众生在红尘世间争渡,红尘业障加身,看不透的人太多也就造就了众生的苦。佛家讲求开悟,只有悟到了才是自己的。佛陀讲经的时候也是针对性的讲,比丘、比丘尼、阿罗汉和菩萨,只有开悟了才能成就相应的果位,对比丘、比丘尼就不能将阿罗汉对应的法。佛教的终极意义是空,破的是执,因看不破所以苦。佛教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正是因为人生有如此之多的苦,因而才会说修行佛法寻求解脱。

        人一出生便都会面临生、老、病、死。“善男子,生者出相,所谓五中:一者、初出,二者、至终,三者、增长,四者、出胎,五者、种类生”。生苦意为婴儿从母亲身体中孕育并从诞生起便开始沾染红尘气息,并开始饱受冷热寒暑等,还会受老、病、死等苦交集逼迫。

        大涅槃经中有云:“何等为老?老有二种:一、念念老,二、终身老。复有二中:一、增长老,二、灭坏老。是名为老。”(转引自余秋胤,《基督教·佛教生死观及其价值研究》,《改革与开放》2011 年 16 期:192)人的一生可以战胜病痛而自然老去便很不易,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健康的生活而老去。但佛教认为老亦是一种苦,老苦是指人至老年身体衰弱,体力下降,引起种种苦因。人的身体每况愈下,思维渐渐迟缓、行动不便,不仅对自身而言是一种苦,无疑也增加了家庭的负担。

        人活着便免不了疾病的困扰,生病不仅仅是对人肉体的一种折磨更是对人精神上的一种考验。病苦即身体染病伤及身心与精神,人处于病痛之中,家人也会处于担心的情绪之中。

        当一个人由生到死的时候,这一世所造的业便会成就来世的果,根据这个人生前的种种而步入六道轮回之中。死苦即生命弥留之际受身心极难忍受之痛苦。但死又并非是终结,又是下一次生的开始,完成一个轮回。

        所爱之人或物,不得共处,不能团聚,是谓爱别离。《大涅槃经—第十二》云:“何等为爱别离苦?所爱之物破坏离散。”(杨翰灵,《中国佛教与心理学之生死观比较研究》,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 年 05 期:162-163) 爱别离是一种无奈,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从古至今谁都无法避免的。便如同苏轼的那首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何等名为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印顺法师《论三世因果的殊胜》) 与爱别离相对应则是怨憎会苦。人有七情六欲,佛教倡导要戒律己身,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但人有悲欢离合,生活中不免会遇到让人感到气愤、不平的事,但这些事或与我们本人有关或许无关。因而人的一生怨憎会苦不离身,看不破便会痛苦。

        “何等名为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如是则名求不得苦。”(印顺法师《论三世因果的殊胜》)都说人往高处走,这便或可称为一种诉求,但是终究只是少部分人可以得偿所愿。所谓山谷易满,人心难平,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便徒增苦恼。

        五蕴炽盛苦。五蕴是佛教对精神与物质现象的进一步分析。蕴也译为“阴”,有“积聚”“覆盖”的意思,佛陀将一切精神与物质现象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五蕴也即指人的身心,也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汇集,人生的痛苦都归结为五蕴之苦。

        二、佛教的生死观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哲学上的终极追问,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不愿过多的谈论生与死的问题。因为对人们来说,生有生的痛苦,死有死的恐怖。人们总是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生死问题却又是避不开的话题,同时也是人们所面临的的最突出的问题。许多的宗教都会谈论并试图解释它。生死问题不仅是人类面临的最终问题,同时也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宗教之所以能被众多的信仰者痴迷的尊崇,部分原因就在于其中都包含了对人类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对死亡的终极解释。对现实的态度将决定一个宗教的生死观以及其他方面的许多问题。佛教讲求出世,它以现世生活为虚幻、为苦海,而以彼岸世界的生活为幸福和永恒。佛教的理论处处显示了一种脱离现世,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人们的来世——即彼岸世界之中。

        佛教眼里的“生”是运动规律的产物,因众生在六道轮回之中受苦,既有轮回转世便有生死。而在面对“死”的问题上则与“因果报应”相联系,更加强调众生个体选择和道德责任。

        佛教在传入中国的初期,所宣讲的内容也是“灵魂不死”、“因果报应”种种。佛教把人生看作一大苦海,人来到世间,便要遭受苦难。人既活在红尘之中便无法将其摆脱。人之所以不能避开种种苦难,是因不觉悟而引发。佛教教人如何脱离苦海,若想要脱离苦海就要进行修行,使得自身向佛。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使得佛教成为了一种普通百姓也可以领悟的大众宗教,并随之迅速传播,这也使得佛教的生死观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佛教中所提到死后会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为众生提供了一个死后的“归宿”。人从出生后便历经生老病死,而这对于人来说又是痛苦的。但是过了“死苦”后便能得到另一个开始,或是成佛上天,或是等待重新投胎重新步入六道轮回。再加上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今生所受之苦,今生所行之事会在来生得到反应,以此看来生命的终结或许也是新的幸福的开始,死亡也不再只是带来恐惧,也会给社会底层的人带来一丝希望,祈求今生所受之苦可以在来世得以回报。

        佛教所宣讲的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多行善,恶皆有报应,也就是所谓的神形问题。佛教主张“形尽神不灭”,在精神与肉体结合时,人们得不到解脱,这时必然要在其中受苦受难。人最终不免要从生走向死亡,人生的过程就是在受苦难,而在诸种苦难中的“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与逃脱的。

        有生必有死,佛教主张“不生”,通过解决生死问题来求解脱而“成佛”。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就在“有生”;而“有生”则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体,形尽也就是肉体灭亡了 ; 神不灭,也就是精神会永生,人们要想得到解脱,必须一步一步的修养精神,使自己有觉悟,这样才能达到神与形离,脱离六道轮回。可见,佛教“形尽神灭”的思想是基于把神形看作两回事,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实体,在人生的这个轮回中,形神既不能离,但又不是同一种实体,而是各有其愈。

        三、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

        佛教有命浊的说法。人类共同的恶业增长、炽盛,会引起短寿的果报,此为末世之际的命浊。唐玄奘的弟子窥基大师在《妙法莲华经玄赞》卷四解说道:“今世人多皆短寿,极长百岁,是名命浊。此以本识名言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命根为体,善业力弱,命根渐短,由杀生业之所感故。”

        人对于自己,有三种不同的看法,这就是一世论,二世论,三世论。佛教最终倡导的三世论,三世论者,是印度宗教的特色,而佛教最为究竟。[ 印顺法师《论三世因果的殊胜》。]人类与一切众生,是无限生命的延续:不是神造的,也不是突然而有的,也不是一死完事的。这如流水一样,激起层层波浪;生与死,只是某一阶段、某一活动的现起与消散。依据这种三世论的信念,便摆脱了神权的赏罚,而成为自作自受的人生观,肯定了人生的真意义。

        印顺法师在《论三世因果的殊胜》中提到“我们在前生,思想与行为,如向于自利利人的、善良而非邪恶的,今生才能感到褔乐的善果。这样,如今生而不再勉力向善,一死便会陷入黑暗的悲惨境遇”。正是因为佛教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上讲求因果循环,故而使得信徒在面对大是大非面前会有相应的选择。也正是因为佛教提出的人生八苦,故而人在面对生死问题时,想要超脱、逃离。

        佛教说众生皆苦,众生在红尘中争渡而不得解脱。因人生而俱八苦,故而佛陀讲经说法期盼能指引世人摆脱红尘疾苦。佛教从八苦再到教义,就是让人顿悟、破执。破了执念也就解脱,大彻大悟。佛教提倡三世轮回,今生的果是前世的因,今生的业报则会转入下一世中,因而人们祈求来世能够摆脱人生疾苦,故而今生则会苛求己身寻求顿悟而让来世摆脱苦难。故而佛教的苦是与其生死观密而不可分的,个中关系繁杂不可思议。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15]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58]

  • 略述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230]

  • 佛教不赞叹没有智慧的“老实人”[385]

  • 争还是不争,佛教是如何看待“争取”的[355]

  • 佛教讲众生平等,取名为何却“论资排辈”?[392]

  • 佛教“大千世界”有多大?一键打开佛教世界观[345]

  • 《封神》里的“魔”,佛教中有吗?[360]

  • “劫”到底是什么?究竟能否躲得过[549]

  • 佛教涅槃的含义[713]

  • 佛教中的端午遗俗[679]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626]

  • 佛教的忏悔观[1384]

  • 中国佛教中的虎文化[983]

  • 师父们的日常服饰,你了解吗[874]

  • 从佛教的“三观”看生态智慧[862]

  • 《楞严经》的生死观[1117]

  • 这些源自佛教的成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839]

  • 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792]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了天下所有难题![94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