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8]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3]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5]

  • 人生的底线[127]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9]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3]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40]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2]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4]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5]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45]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 作者: 明海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698   时间:2023-5-9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5月9日  佛学研究网

        《大方广佛华严经 ·净行品》的大致内容是,在华严法会上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如何得到清净的身口意?如何得到修行的功德?智首菩萨的问题很长,主题就是菩萨如何得到修行的最大利益。

        文殊菩萨以偈子的形式回答,先赞叹他的提问很好。回答中有句话很重要:“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这是修行的核心。

        后面的经文告诉我们要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内容涉及出家人的生活,也涉及在家人的生活。偈子中讲,在任何一种生活场景下,无论我们看到、听到或做什么事情时,我们都要发愿“当愿众生”如何如何,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方法。

        这种修行的侧重点不在于我们如何去转换外在的环境,而在于我们要在生活的每一个环境与机缘中学会用心。古人也讲,愚笨人修行,总是在环境上动脑筋;聪明人修行,能够善用自心来转化境界——所谓“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

        经中提到的情景有 141个,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情景显然不止这些,可以说是不计其数。这品经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什么样的情景,我们都有可能去转化这个境界,在内心生起修行的功德。

        我们来透视这些偈子的结构。第一部分第一句话,从菩萨在家孝侍父母、穿衣吃饭、睡觉早起、和别人聚会说起,这一切所揭示的核心就是修行要安住当下,修行的诀窍就在安住当下。

        我们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绵绵不断的迁流变化之中,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来,现前的这一切也在念念生灭。禅所指的当下并不等于现在,普通人对现在的感受包含了我们种种的执着。当下是动态的,就是我们现前不断的活动、活跃、发出意愿、生起念头的“这个”,“这个”永远都是活的,永远都是新鲜的。我们修行就是要在“这个”上用功,让心从对过去的攀缘和对未来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把我们的心念孤立起来。

        安住当下不涉及外界的境界,不涉及是在寺院、家里还是禅堂、大街上,也不涉及你是老人、年轻人还是病人、好人……与这些都没有关系。这个当下永远是新鲜活泼的,它既是万法的枢纽,也是我们走向觉悟之门。我们从“当下”这个门走进去是最现实的,永远不会落空的。

        在佛教禅观里,安住当下的修行有很系统的内容,比如“四念处”、“八正道”的正念,就是要我们在生活中对外在的每一个情景都保持觉照,然后安住。从心理学角度来观察,安住包括安住当下的修行专注与透视这两点。

        我们平常做不到安住当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整天生活在各种概念、思维观念及后天接受的价值观、意识形态里面,我们执着于所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而不能做到与事物的真相接触;二是我们心里有太多的情结、情绪与烦恼等。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往往身不由己地顺着自己的意识、情绪之流漂流下去,不清楚最后会流向何方。所以,安住当下是要在每一个“这个”的一刻,把我们的心凝固、凝聚、凝注起来,相当于“云门三句”中的“截断众流”,在每一个当下自己都要立住、站稳。

        安住当下首先是要在社会这个滚滚洪流之中找到自己,不择时间、不择地点地找到自己的心。关于修心的具体操作就是我们学习打坐时的数息、观息及参话头等,把心全力以赴地放在那个上面。所以,偈子的第一句总领安住当下、正念觉照的法门。

        安住当下是我们转化当下的开端,但在《净行品》里,转化的工作不是从觉照进入的。可以说修行有两个门,一个门是偏重于从空性智慧进入的;另一个是像《净行品》所讲从慈悲心、大悲心进入的。所以,在第一句之后是“当愿众生”,这个“当愿众生”会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内容、环节进行转化,赋予它一个意义。

        我们生活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现象,比如是一个穷人的生活,还是一个富人的生活,是一个读书人的生活,还是一个农民的生活等等,而在于对所做一切的理解,在于我们的心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怎样的意义。

        《净行品》是要让我们自己做主,用我们内心的光明、慈悲及与菩提心相应的善愿而赋予我们的生活一个深刻的内涵。就像临济禅师讲的“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只有我们做了自己心灵的主人,才能将黑暗、被动的生活因内心意义的开发而变成光明、主动的生活。

        一般人常会觉得活得很累,经常抱怨,但是我们内心本具的光明如果能开发出来,生活就不会觉得累,而会成为一种享受。作为佛教徒,诵经、打坐是我们修行“充电”的一种必要方式,但修行还远不止这些。

        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讲各种各样的话,我们必须要应对各种环境和情节。做得了自心的主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步,如果我们在生活里还没有做主,就说明修行还没有真正开始。

        按照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来说,第一步要体验到内心的主,“主看宾”或叫“骑声盖色”,声色是指外在环境。这一点是需要通过修行才能做得到的,如果没有修行,就会像古人常讲的“认贼作父”、“心随物转”。

        修行的第一步就是用心转物,而不被物转,做到这一步,我们内心的修行功德才会念念相续、增长起来。所以,《净行品》偈子中的“当愿众生”是引领我们从慈悲这个门进入佛性、进入我们的心海。一旦从这里进入,我们就会有很多发现,我们会看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自我如何,而在于是否能够通达与众生一体的大悲心,这个心也即诸佛的心。

        《华严经》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佛相同的这个心,不是我们平时的妄念、妄想。平时的这个心是很肤浅、自我中心的,是被各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所局限的。因此,这个法门的第二个要领,是在每一种情景下我们都要在内心生起“当愿众生”这样的愿。

        研究这些偈子,大家会发现,这“当愿众生”的内容是跟我们所处的环境相关联的。比如“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着”,表达的是希望众生都能坐在觉悟的座位上,内心没有执着,很自在解脱。

        所以在安住当下的前提下,把我们的行动变成一种思想,行动成了行动者的思想,而思想也成了一种外化的思想中的行动。这两点是互相增上的,愿、善念只有外化到语言与行动中的时候,才会变成现实与力量,才会逐渐得到强化。

        如果我们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能够生起“当愿众生”的善念,我们的心量必定会越来越广大;随着心量的扩大,我们生活的天地会越来越宽广;而这个心量会随着我们生活的延展逐渐得到强化,一直强化到把我们身心里面的自我中心、烦恼、偏执等一切覆盖住,进而使自己发生一个蜕变,就像种子在地里生长,自己超越自己,自己否定自己,修行也是这样。

        为什么我认为这个修行很适合现在各位呢?因为如果我们侧重于从空性的智慧去进入,有时候是难以把握的,而且有可能落在边上,而“当愿众生”的慈悲心、善愿则是很好把握的,也很容易感受得到。这种修行较容易突破自我中心,使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内容都能与众生相关联,与成佛相关联,把修行成佛这件事落实到每一个当下。

        大家还要注意,偈子里所讲的这些境界有三种,有开心的、合意的;也有不合意的,比如看到病人,看到自己生病,看到残疾的人;还有中性的,既没有特别好的感受,也没有特别坏的感受。当你在好的感受之下,比如你今天得了 1万块钱,这时你发愿众生能和自己一样都能得到财富,这个愿对你可能不太困难。而当你处在逆境下,还要发愿以你所处的逆境为增上缘,然后增上,这就有点难,需要勇气,要有一种把生活中所遭遇的每一件事都进行转化的力量与气度。

        我们亲近善知识其实也就是学习这些,就像我亲近我们师父,看到他的心仿佛永远都不会失败,因为任何一个外在的得失、是非等境界,他都能当下地转化它,把它变成修行,这个转化、放下的能力就是一种功夫。

        师父平时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也好”,我们平时要和师父讨论一些工作,经常会有些疑问提出来 ——前天就有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发给你们的《中国禅学》这本书很厚,大家不一定都很喜欢看,有的人可能更愿意看小说,可能感到很麻烦,认为自己的行李就够多的。

        所以当时商量时,师父说每人发一本,我们提出:“有的人可能不会看,在火车上扔掉了怎么办?”师父就说:“扔掉了,捡到的人还可以看。”这只是一个例子,是很小的一件事,那就是说:“扔掉了也好。”其实,我们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下这个结论“也好”,我们在任何情景下都能这样,那我们就是生活的主人,我们的心量就会不断扩大。

        我们佛教徒经常会受到一些批评,就是很多学佛人的功利主义色彩比较重,希望学佛以后什么样的好事都落在自己头上,比如出门有晴天、坐车有准点、买东西有便宜、一拜佛就灵、一拜就分来房子、得到晋升等等,这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在学佛里的表现。

        我们从学佛那天起,就应该有个信仰,要敢于对落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好事与坏事都能接受,相信一切都是助道缘。这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我们的内心有转化的力量。就像《净行品》所讲,无论在任何一种情景下,都能“高高山顶立”,都是不能被动摇的。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六波罗蜜成就了菩萨十种自在[213]

  • 菩萨因何名为“观世音”[395]

  • 菩萨的十种自在[514]

  • 恒观菩萨,万物皆可言修行[702]

  • 怎样才名为菩萨[730]

  •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758]

  • 菩萨的概念是什么?[918]

  •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1197]

  • 什么是菩萨?[1250]

  • 菩萨六度万行,为何“布施”第一?[1387]

  • 无限的慈悲:菩萨因何名观世音[1647]

  • 学佛与做人 真正学佛是要学习佛菩萨的行为[2146]

  • 错误迷谬,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无遗[1287]

  • 九大菩萨分别管啥事儿?看看你与哪尊佛菩萨有缘[2357]

  • 净慧长老:四大菩萨的精神[3351]

  • 菩萨的说话之道[2126]

  • 既然菩萨无我,我们念菩萨,念的又是谁呢?[2588]

  • 佛弟子为何要常忆文殊菩萨?重温文殊菩萨的“嘱托”[2424]

  • “菩萨”度化好友,揭秘世间真相[2540]

  • 寒山大士:亦僧 亦诗 亦菩萨[445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