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27]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1]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2]

  • 人生的底线[124]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08]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1]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36]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0]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4]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5]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45]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3讲座会议 >> [专题]a3讲座会议 >> 正文


    《楞严经》的生死观
     
    [ 作者: 朗本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1092   时间:2023-4-19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4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概说《楞严经》生死观的核心主题就是:生死。《楞严经》被称为“开悟的楞严”。“开悟的楞严”关键词在于“开悟”二字,“悟”是什么意思呢,从形声字义上来看,悟,从心,从吾,为“我的心”之义。这说明“悟”的关键是我们的心,我们要认识什么是心,心的表相特征是什么,心是如何起作用的。

        生死的根本

        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认的“经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也说: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陀悟道后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含摄其全部教法精义,其中直接彰显了佛陀广博无尽、圆融无碍的因行果德,堪称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展现出巍巍壮观、不可思议的境界。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佛陀晚年说教,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法华经》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得究竟的清净。

        此两部经中佛理至深,可以信受,但想要按照经中去行持很难,需要我们多生去体悟修行。

        而《楞严经》主要是释迦佛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所讲。在这部经中阿难是作为凡夫的角色示现的,他如同现在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各种诱惑,虽见识很广,但忽略修行,因此释迦佛特意对他宣说,所以这部经也非常适合现代人修学。

        所有的修行之路,从理论到实践,都是由凡转圣的过程。“凡”的表相特征是妄心,“圣”的表相特征是“真心”。

        《楞严经》卷一: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从此段经文中可以提取出:生死的根本在于攀缘心;涅槃的根本在于识精元明。

        妄心、颠倒、执著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经典原文】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华严经》

        那什么是妄想?什么是颠倒?什么是执著?(课堂上法师带领大家做了一个小游戏,让大家从中思考)妄想、颠倒、执著有很多种定义,从小游戏中,可以总结出的妄想的定义是:错误地理解他人的话;颠倒,是对“人”的颠倒、对“我”的颠倒;执著,即坚持自己错误的观念,并错误地理解为真心。

        必背内容

        在《楞严经·卷五》中有一段偈子,太虚大师认为这段偈文是非常关键、极为重要的,希望大家都能够背诵下来,在我们从开始修学至最终成佛的过程中都会有很大作用。偈文如下:

        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 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 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 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 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 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 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心在何处?

        在《楞严经》里面,佛陀问阿难心在何处,阿难尊者先说“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然而却被佛陀破斥“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

        什么是“前尘虚妄相想”?就是法尘,也称为“前尘谢落的影子”,大家拿手机拍个照片看看,我们手机里的照片,就好比是意识里的“前尘谢影”。阿难尊者寻找自己的“心”,是用思惟、想象去寻找的,这个寻找过程中使用的所有名词概念和想象的画面、声音等等,都是佛陀所说的“前尘虚妄相想”,不是真正的心。

        心在哪里?可能许多人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如果我们对照《楞严经》中七处征心的开示,许多错误的答案就能够被破除,而正确的答案虽然可能有文字上的某种描述,但此描述是否属实,还需大家在精进修行中去一一验证。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浅析[780]

  • 《楞严经》漫谈[6530]

  •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差别[2861]

  • 论《楞严经》佛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影响[2734]

  • 《楞严经》四大名句,悟透福德无量![5756]

  • 《楞严经》博大精深,六位禅师因其开悟![3095]

  • 《楞严经》的禅修体系[3291]

  • 浅论禅宗生死观[7965]

  • 浅谈禅宗生死观 [义智][3352]

  • 佛教的生死观竟与现代量子物理理论不谋而合[2466]

  • 佛教的生死观及临终关怀[9473]

  • 试论道教生死观之神仙信仰[4493]

  • 佛教的生死观与命运观[3452]

  • 论佛教对中国人生死观的影响[5506]

  • 道教生死观及其与佛教的关系[3699]

  • 比较儒道释的生死观[5443]

  • 无我的轮回——佛教的生死观[9737]

  • 神圣与世俗 ---从佛教丧葬仪式探讨当代台湾殡葬发展[5275]

  • 初期佛教生死观之哲理试探─以缘起理论为核心之探索[6832]

  • 憨山大师《庄子内篇注》之生死观研究[1028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