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1日 佛学研究网
文殊菩萨的名号
文殊菩萨,名号“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这个名号代表什么含义?
南无,皈依、皈敬的意思。我们每天向佛像顶礼不仅仅是发愿,祈愿我们的一些事情,更是要以恭敬的心瞻礼佛陀,是佛陀带给我们佛法,可以让我们了生脱死。所以我们以佛陀为导师,我们礼敬佛陀就是怀着恭敬的心赞扬佛陀,感恩佛陀。
大智,大是多、胜、妙之意。智,是智慧,不是世俗所说的智慧,这里指般若智慧,般若智是指圆满,大觉的智慧,是我们觉悟真谛的智慧。
文殊师利:妙德、妙吉祥的意思。这里的文殊师利是梵语音译,直译就是妙吉祥,所以我们称文殊菩萨又叫妙吉祥菩萨。
菩萨:菩提萨埵的简称。意思为觉有情。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即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修诸密行,在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此外,由于菩萨是佛位的继承人,因此也称之为“法王子”。
文殊菩萨是代表智慧,那什么是智慧?智慧,并非目可视,耳可闻,身可触的有形东西,而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力量。可以说:智慧,是人生的理解力,属于心性的功能;高深的智慧,可通晓事物的真相。严格而言:智,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普遍能力,包括观察,想像,思考,判断,记忆等作用:慧,是人心无闇,体性圆明,能通达人生真理,透视宇宙本体的特殊功能。
文殊菩萨的道场
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五台山是我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道场的佛教圣地。青庙和黄庙并存,显教和密教竞传,是500年来五台山佛教的最大特色。
相传五台山以前的名字叫做五峰山,一直都非常热,山上像一个火炉,山下的居民也是痛苦不堪,文殊菩萨感念万民之苦,就决定向龙王借宝。于是龙王就借了一块歇龙石给文殊菩萨,这块石头之所以叫做歇龙石,是因为每次龙王和儿子们出去行云布雨的时候,都会在这块石头上歇息,躺在上面能够消暑,还能够去汗解乏,于是文殊菩萨就谢过了龙王,回到了五台山,石头刚一落地,五台山立时变得非常清凉,并且还冒出了很多泉水,山上的花也开得特别鲜艳,五台山立马变成了一个山清水秀、气候凉爽的山,所以就被叫做清凉山,歇龙石也被叫做清凉石。
五台山非常殊胜,《华严经》,经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三千年就说了这个山,五台山每天都有一万菩萨在说法,围著黛螺顶绕清凉。文殊菩萨还发愿,凡是来朝五台山的,他都会迎三千,送八百。只要你发愿,我要去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从三千里处就来迎接你了,那为什么我们去五台山,看不到这些菩萨呀?因为,我们有障碍,被习气,无明障住了所知,当你业障消了,功德成熟,就能看见一万菩萨了,你也可以加入跟著绕清凉。虽然我们现在被障住了,但是我们要如此观想。
文殊形象
在《图像抄》里记载,文殊菩萨“头戴五髻冠,右手持智剑,左手持青莲花,蓄谓顶上五髻,表示内证五智;右手利剑,表示智慧的象征。为什么文殊菩萨要举一根剑在头上?是为斩断三千烦恼。文殊菩萨不愿意看到我们每个人纠缠在六道轮回当中,甚至堕落地狱、饿鬼、畜生受大痛苦。所以,智慧当中本身就具足了悲心、愿力,智慧当中就有广大的行、菩萨行。
文殊菩萨的智慧是什么呢?大智是诸法无自性,一切显现无自性空。文殊菩萨的坐骑青狮,表示智慧而勇猛无畏,我们说佛陀说法犹如狮子吼,广大无边,文殊菩萨的青狮亦是如此,说法振聋发聩。文殊菩萨的五髻代表着五智,五智来自于密教学说,所以五髻造型的文殊菩萨一般都是密教造型,五智分别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和法界体性智。
文殊菩萨的十大愿力
一者大愿: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四空五净之主。八定四禅之主。梵王六欲之主。帝释诸天之主。四天四轮之主。诸神龙王之主。八部鬼神之主。守护佛法之主。伽蓝宫殿之主。四大持世之主。金刚坚牢之主。护国善神之主。大国小国之主。粟散世王之主。统领诸军主。都摄所守主。所有水陆四生。胎卵湿化。九类蠢动。一切含灵。同生三世。愿佛知见。或未闻我名。令愿得闻。及闻我名。于我法中。令一切有情。尽发菩提。回向大乘。修无上道。若有众生。以法药世医。救疗诸疾。历数算计。工巧博弈。世典文笔。歌咏赞叹。讲论戏处。导以度人。随类同事。接引世俗。令发菩提。正见正授。共我有缘。得入佛道。
文殊菩萨第一愿,是无论三界所有的众生,上到梵王帝释下到畜生,恶鬼。菩萨就在他们身边,菩萨就在他们的世界示现,生生世世不离开他们,愿佛陀感知深念,他们的苦难,希望他们回向大乘。没有听闻我文殊菩萨名号的众生迅速得闻,依于我法中而发菩提心。
二者大愿:若有众生。毁谤于我。嗔恚于我。刑害杀我。是人于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文殊菩萨对于世间功名利禄的直接切入,虽然切入点很小,但是在当前社会却最能切入实际的。倘若有人遇到灾难和障碍,痛恨、诽谤文殊菩萨,仍不解毒,乃至亲手杀害菩萨,此人怨毒虽深,但是也“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心”。即使众生打他、骂他、造谣诽谤他,文殊菩萨也都以这种因缘反过来救度众生入道。
三者大愿:若有众生。爱念我身。欲心见我。求得于我。于我身上。于他身上。盛行谄曲。邪见颠倒。及生净行、不净行。诸恶不善。愿共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第三愿谈世间纠缠。似乎佛教只要谈到世间贪爱问题,就主张舍贪离欲、断尽爱染、不可牵缠。但第三愿却并非如此,对待世间众生的种种邪见颠倒,即使是“谄曲恶不善,生净不净诸恶行”,也希望能够发起脱离苦难、求得佛果的菩提心。
四者大愿:若有众生。轻慢于我。疑虑于我。枉压于我。诳妄于我。毁谤三宝。憎嫉贤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不仅想杀害菩萨的人,贪爱菩萨的人,皆愿他与我有缘、发起菩提心。如果有嫉妒贤良者轻慢疑虑我,乃至犯下欺凌一切、毁谤三宝这样难以容忍的罪过,文殊菩萨对这样言行的人依然发起大愿,无论善缘还是恶缘,无论痛苦还是愉快,也愿意他尽快跟我有缘,以此来度化他,令他发起为让所有生命脱离苦难而要成佛之心。
五者大愿:若有众生。贱我薄我。惭我愧我。敬重于我。不敬于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从我不从我。见我不见我。悉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第五愿都是谈与“我”有关的问题,贱薄我、惭愧我、敬我不敬我、不敬用我、不敬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乃至要我不要我、从我不从我、见我不见我、无论妨我不妨我……很多、也很全面,几乎囊括了与“我”有关的所有情况,范围非常广大、涵盖最为全面。而无论对“我”如何抉择,菩萨也全都“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心”。
六者大愿:若有众生。常生杀命。作屠儿魁脍。畋猎渔捕。怨命现前。更相杀害。无有断绝。世世相报。杀心炽盛。不生悔过。卖肉取财。自养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离报对。如是令发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财物。我与财物。或施我财物。我施财物。所得财物。及不得者。于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为了取得财产而以杀生为业的屠户、猎户渔夫,杀心炽盛、冤冤相报无时了,其实也是为了自养性命。对于这样的众生,文殊菩萨亦皆愿悉发菩提心。“盗财反施彼,与我我施他”,又是一个特殊的愿力。对于盗窃我财物的人,不但不实施打击报复,反而将财物施与他,以此因缘令他入于佛道。
“愿已得财未得人”,所以在坐的居士们,你们如果想要获得财富,拜文殊菩萨也是非常有用的。我们求财不仅仅是求世间生活的钱财,更需要求法财,让你整天法喜充满。
七者大愿:若有众生。供养我者。我供养他者。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伽蓝佛塔。禅房兰若。独静之处。或我造他造。一切功德。及造菩萨诸佛形像。令他布施。修立福祐。遍于法界。回向一切诸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沾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师长弟子。修行苦行。节身断食。持戒破戒。有行无行。和尚阿阇梨。教导称说。听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业。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这第七愿,无论有缘还是无缘、值得怨恨还是不值得怨恨,无论持戒或破戒、有修行还是没有修行,希望所有众生都能与我建立起这一份缘分,共同发起上求佛道之心、最终决定成佛。人们往往易于容纳持戒者,难于容纳破戒者。能容纳修行好的人,不能容纳修行懈怠的人,这些都是文殊菩萨的愿望所调整的一些心态。平时我们对人的判断多半停留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如果是在自己做人原则中接受不了的言行,则一定不能容忍、不愿与之结缘,文殊菩萨的的第七愿就是针对这样一种心理。
八者大愿:若有众生。广造诸罪。堕于地狱。无有出期。经无量劫。受诸苦恼。从地狱出。生于五趣。先作畜生。将命还于前生。负物作驼驴猪狗。牛羊象马。奴婢仆从。偿他宿债。累劫倍命。还他伦盗。无有休息。我于五道。随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于人。或作贫穷困苦。盲聋喑哑。最下乞人。于一切众生众中。同类同缘。同事同行。同业导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假使众生堕落地狱没有出期、堕于畜生不能自主,偿还宿债无尽轮回,我亦愿意随他去轮回,“我愿于五道,随形而受化”。假如众生在畜生道受苦,则自己也愿投生入畜生道受苦。假如众生投生为盲聋喑哑人,自己也愿意做贫困的盲聋喑哑人,这些行为都是为了以同行同业、同样的事业因缘,方便地使身边这些众生进入佛道,方便使其入佛道。这是多么勇敢、深入的愿力!
九者大愿:若有众生。纵恣身心。我慢贡高。故于我法中。污埿佛法。师长弟子。无惭无愧。用僧佛钱。菩萨财物。杀生偷盗。邪行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斗乱。纵恣贪嗔。不拣良善。劫夺他财。拒讳谩人。不识善恶。广造十恶。一切诸罪。死堕阿鼻。入诸地狱。从地狱出。轮还六处。入生死海。诸趣恶道。愿共有缘。同业同道。随缘化变。当以救之。令得出离。共我有缘。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即便是对于不断造作与善行相反的恶劣行径的众生,即使“死堕阿鼻入地狱,地狱出轮还,六处生死海”,也愿同业道而结缘。从地狱超脱的众生往往由于一身恶业习气而难以度脱,甚至一靠近他也会有特别大的烦恼生起,但文殊菩萨仍然发愿与其“同业道而结缘,化变应随缘,同入生死道,当以救之令出离”,最终发菩提心、同成佛道。
十者大愿:若有众生。当于我法。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行四无量心。心等虚空。广度有情。无有休歇。愿达菩提。登正觉路。大圣曼殊。以圣性愿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虚空。常在如来清净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众生心识体性。曼殊室利言。我有大愿。以圣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灭。得入菩提。诸佛圣果。则是名菩萨十种大愿。
第十愿是对前九大愿的总结。倘若有人因真理的原因与我或有缘、或无缘,只要契向佛果、同我大愿,皆视众生如己身,视众生苦如己身苦。有为重要的是,“同我大愿故,共我身无别”,菩萨以大悲为体、以众生为我,惟愿这些众生通达成就佛果的正觉之路。世人往往以诸苦而厌离三界、又以红尘欲乐而贪著三界。但文殊菩萨的大愿恰恰相反,我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不因苦而逃离,亦不以乐而执着。“常以胜性愿力故,心如虚空故,常安住法界,遍在众生心识体”,这句话是文殊菩萨十大愿王的精髓所在。之前所发大愿之所以能够持续,是因为愿力遍布在众生的心识当中、深入到所有苦难生命的心髓中,文殊菩萨的大愿具备这样的力量。
总之,诸佛菩萨发愿,大都是接引众生从污浊走向清净、往生净土。但文殊菩萨的发愿最为特殊,他了解现时代众生的根性、习性乃至劣根性,却又不排斥广大众生的劣根。以劣根承载善德,是文殊菩萨特殊的无尽悲愿,它展现了火焰化红莲、烦恼即菩提的无碍智慧,也将“当处皆佛”“处处是道”的特殊性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何谓“六即佛”?
《华严经》的教义说,我们都是佛,这是从六个层面上来讲的。
第一,理即佛。虽然我们因为贪嗔痴无明烦恼的障碍,没有智慧光明显现出来,但我们的佛性功德,仍然是本自具足的,跟诸佛是平等的,所以叫“理即佛”。
第二,名字即佛。我们皈依三宝了,晓得“佛”字的含义,明白了佛法,知道自己是跟佛是有一样的本体,是可以通过修行来证得的,这叫“名字即佛”。
第三,观行即佛。如果你听经闻法,照着经典告诉我们的方法去做,通过念佛、拜忏或者修观等方式,对治烦恼习气,这是“观行即佛”。
第四,相似即佛。当你深入修行,信心满足,登了初发心住后,逐步断除见思惑、尘沙惑,但是无明还没有破的时候,还没见到真空法界,
这叫“相似即佛”。
第五,份证即佛。登地的菩萨,从登了初地欢喜地开始,破一分无明,证得一份法性的本体,这叫“份证即佛”。
第六,究竟即佛。一份一份证到十信满心,到等觉的菩萨,就象现在的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了,入了佛位了,叫究竟即佛。
普贤十愿,一时具足
我们修学普贤十愿的时候,不要把这十愿分开。每一愿,都同时具足其他九愿,这样理解,这就是华严的“一即一切”。
刚开始修第一愿“礼敬诸佛”时,我们的观想力还不足够,当你礼赞久了,观想纯熟了,你礼佛时就包含着:赞叹佛、供养佛、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我们从礼佛讲起吧。当你礼佛磕头的时候,你要唱念、要称赞:“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或者“南无大行普贤菩萨!”这就是赞。礼的时候就含着赞,叫称赞如来。礼佛的本身就是供养:口里赞叹佛的,口业供养;身体在礼拜,身体在供养;心里在思维,你拜的时候,不能不想到佛啊,这就是本身是供养。这个供养,比你供养香、供养果、供养七珍玛瑙,还要珍贵得多!因为这是法供养,功德最大!
礼佛的目的是什么呢?消过去的业障!礼佛的目的包含着“忏悔业障”。当你在礼佛的时候,你的想象必须得丰富,你想到十方诸佛都在礼佛,佛也礼诸佛。释迦牟尼佛也礼佛,他礼十方之诸佛,他礼的是法性的、本体的、自性的佛。
你在礼佛的时候,随喜十方法界,一切众生、一切诸佛菩萨、十法界的所有的功德,乃至极微细的一点点功德,也不舍弃,这就是随喜功德。请转法轮呢?不是光是请佛说法,成说、差说、一切众生说,一切善知识,只要是他所说的,是了生死的、消业障的、能够得到幸福的,都请他们说。不分他是什么人,不分他是哪类的,乃至于畜生,都请他们说法,这是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包括一切诸大菩萨、一切善知识,都请他们长住世间,度化众生。在礼佛的时候,就具足了请转法轮、请佛住世。
佛在世间所有的度众生的一切方法、教化,我都学,常随佛学。在你礼赞的时候,随佛学完了。学佛,佛是作什么?常度众生。所以就恒顺众生。这个特别地难呐!恒顺众生,满足一切众生愿,众生有什么要求,恒顺众生。但这里有个问题,众生作恶业,我随顺他不?“众生心,他造因”我随顺他,随顺而“转”!关键就在“转”。比如我供护法,护法喜欢喝酒呀,但是我们比丘不能喝酒,便是受过五戒的居士都要戒酒,那我们怎么供?转呀!他是示现的护法,都是大菩萨,护法没有成佛也有习气,随顺他的习气,我们要观想,虽然供酒,但是这不是酒,是一切甘露,是护法,是菩萨喜欢的甘露。
然后把你上面的九个愿,你所做的修行功德,同时回向——这样就在你礼佛的这一刹那之间,十大愿王都具足了。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