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09]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26]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38]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50]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43]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64]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6]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11]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7]

  • 十问时间[191]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1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佛手清供,为生活增添一丝清雅和禅意
     
    [ 作者: 米广弘   来自:网络   已阅:486   时间:2023-3-3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3月3日    佛学研究网

        晨起侍花,看到佛手结出的5只金灿灿的果子,心头一颤,欣喜。忙碌了一年,感到有些许疲惫,想着慰劳一下自己。坐下歇会儿,喝杯茶,不纠结、少俗虑,禅味悠长,沉思片刻,拿定主意。

        学学先人摆一盘佛手清供,妙作天成,赏心悦目,内心顿生美意。生活稍有仪式感,日子可变得意趣盎然。闲来煮茶,阳台负暄,围炉晏坐,荧灯读书,踏雪寻梅……在清浅时光里,任窗外云来云往,花开花落,自是万般惬意。以前先人常用水仙、佛手、梅花等摆清供,散发的香气持久而清雅。一两座奇石、几株插花、三五个瓜果即能将闲情雅致体现得淋漓尽致,小小的精致也将书斋、厅堂的情趣充盈起来。

        清供放置案头欣赏,具有吉祥温馨的生活意味。可以说每个人家,都有它的印记,养一盆水仙、一株文竹、一盆菖蒲、一枝兰花……清雅不俗,洗涤人心。清供依据不同物品的含义搭配出不同的主题,常见的清供摆件有松竹梅枝、佛手、水仙、香炉、太湖石、茶壶、扇子等,文者见之能作诗,画者见之能写意。

        佛手与生俱来带着一丝仙气,虽无梅兰竹菊之名望,却色、香、形俱佳。佛手之香属于冷香,犹如严冬之寒梅,暗香浮动,潜滋暗长。《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妻子芸娘评价:“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佛手久置更香,以前古人都会在房间内摆个果盘,内盛十数个清香袭人的鲜果,既可作为清供观赏,又可净化空气。长相奇特、清香袭人的佛手,赢得了历代文人的青睐。明代朱多炡写下《佛手柑》:“春雨空花散,秋霜硕果低。牵枝出纤素,隔叶卷柔荑。指竖禅师悟,拳开法嗣迷。疑将洒甘露,似欲揽伽梨。色现黄金界,香分白麝脐。愿从灵运后,接引证菩提。”

        佛手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长江以南各地多栽培于庭院或果园中,其中浙江金华佛手最为著名,被称为“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雅称“金佛手”。明清之际,尤其是明晚期始,陈设佛手等闻果的风气越来越兴盛,甚至有部分取代焚香的势头。但闻果的香气毕竟较弱,需要一定数量才能芬芳满室,所以要获得较佳效果,就要取十来个佛手或香果,堆放在一个大盘中,陈设在条案、香几之上。

        在明清风俗画、宫廷画中,佛手是常见的室内陈设,可摆放条案上,可单独摆放香几上,可置于榻上小几,或直接摆在罗汉床一角,甚至床帐中。佛手谐音“福寿”,在清供陈设和清供图中,佛手入画,多为民俗民风。画中佛手不是与桃、石榴相配,就是与石榴、莲藕为伍,寓意福寿双全、子孙满堂、合家欢乐。

        佛手的观赏价值不同于一般的盆景花卉。洁白、香气扑鼻,且一簇一簇开放,十分惹人喜爱。到了果实成熟期,它的形状犹如伸指形、握拳形、拳指形、手中套手形,状如人手,惟妙惟肖。佛手有理气化痰、止呕消胀、舒肝健脾和胃等功能,可制成多种中药材,久服有保健益寿的作用。

        人生平凡,平淡归真。若是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增添一点仪式,加入一点清欢,平常的日子就有了诗意。生活的禅意,就是生命中有了丰富的安静,以一种自然之美营造幽远意境,体现出安宁简单原始的味道,散发古雅而清新的魅力,获得洗涤灵魂般的神清气爽。

        未来每一个日子都值得期待,每一场花开花落的时光都值得感悟。我们的生活,就是有一点甜,有一点苦,有一点希望,有一点无奈……如此,谋生也谋爱,日常繁杂琐碎背后的操持与努力就有了色彩。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禅意性灵袁宏道[265]

  • 南宋梁楷《出山释迦图》的笔墨与禅意[380]

  • 慈悲的修行[865]

  • 学会用这五种心让生活充满禅意[1949]

  • “真·佛系”诗人王维:为六祖写墓志铭,众多诗句被引作公案[2178]

  • 谢灵运诗作中佛教思想[2702]

  • 苏东坡与禅师的唱酬诗[4366]

  • 普茶:感悟人生 体悟禅意[4538]

  • 浮躁的现代社会 你的心需要一场修行[2673]

  • 禅意画意:王维与禅诗[2528]

  • 温庭筠的禅心与禅意[3195]

  • 十首禅意诗词,你“参悟”了吗?[2858]

  • 回家过年的禅意,吃饭睡觉练心去![2465]

  • 名人与禅修|苏东坡豁达的秘密是什么?读了这三首禅诗就懂了[4569]

  • 禅茶一味到底何解?这些文学大家也爱在佛和茶中品一品[3171]

  • 一片茶叶的禅意[2447]

  • 茶意即禅意[3588]

  • 一杯水中的禅意与智慧[2697]

  • 用真挚情感担当禅意画作 [米广弘][3401]

  • 淡去浮华 禅意人生[287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