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06]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30]

  • 十问时间[115]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09]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29]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5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50]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43]

  • 胡适和他的禅宗史研究[123]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62]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65]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9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无我”并不代表自我不存在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93   时间:2023-2-2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2月20日  佛学研究网

        虚荣心基本上是人类所养成的一种不安全感,而它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骄傲。虚荣的人会想我很漂亮,我是最好的。

        要对治虚荣的方法就是出离心。因为当你发现这些让你虚荣的事物都毫无意义。

        当你想你的学历比谁都高,但一思及无常,你就会体会到无论你有多少权势、美貌,终有一天,这些东西也都仅是尘土而已。

        “一切有情众生”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我们不妨从自己的伴侣做起,给他自由,令他解脱。不要去追问他在给谁发短信,和谁混在一起,不要以爱的名义去勒死对方。佛陀说,我们应该这样看待我们的人生,它像一个旅店,人来人往。听起来很简单,却是相当惊人的真谛教授。

        “自我”永远都无法确定它自己的存在,天生就缺乏安全感,永远都害怕失去它的本身、领域、所有物和关系,这一切在巩固它“存在”的信仰上都是必须的。

        鼓动强烈的情绪是“自我”的另一种伎俩,我们用这种方法让自己感到很真实,在那一段时间中,我们暂时逃避了根本不安全感的内在焦虑。

        这一切烦恼的火焰——爱、恨、嫉妒等,都和真爱相反,而且只是“自我”对安全和真实身份的追寻。这些烦恼是我执的一部分,我执就是执着有个真实存在的自我。

        我们太执著于“自我”是真实的这种观念,所以抗拒去发现它只是个幻觉;相反地,却努力捕捉一切幻觉所生的形相,甚至包括了让人非常痛苦的幻相。

        “无我”并不代表自我不存在。“无我”表示自我并不是按照我们认定的方式存在着——了解这点并牢记在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没有一个需要去关心的“自我”,你就能自由地把自己贡献给他人。你一旦开始了解自我只是个幻觉,就有机会对每一个人生起慈悲和菩提心。

        所谓无明或妄想,譬如我执,并不是说我们确实有一个污染存在,必须要清除它。事实上,所有这类妄想和无明都不存在,但是由于我们自己的不安全感,我们以为它们存在。

        我们的目标不是除掉自我,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眼下我们正在面临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不是吗?而且我们以为这些问题将会是我们遇到的最持久的问题,但这不是事实。跟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相比,五年前的问题微不足道;而不出五年,今天的问题又会显得无足轻重。

        讲一个小故事:《般若经》里提到,有位菩萨经过多年挣扎着遵循菩萨道之后,他告诉佛说,他一想到获得证悟要花上这么久的时间,加上无数的众生都还未获得解脱,他就很气馁。

        佛陀以一个比喻回答了他:想象一个母亲梦见自己的独子被湍急的河流冲走。她完全无能为力,然而,在痛苦绝望中,她愿意做任何事情来救这孩子,不顾自己的安危,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

        要花多长的时间来救这孩子,完全不是她在意的问题;要花多少心力来救他,也完全不是她的考量。由于坚定的力量和专一的决心,她终于把孩子从河里拉上来。

        然后,她醒过来了。她为了救这小孩所承受的一切痛苦、所付出的极大努力,以及她所投注的时间,都不曾存在过;甚至连她救了孩子性命的想法,也只是个幻相。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生命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旅行[391]

  • 人要活明白三件事:臣服于自我,臣服于当下,臣服于真实[625]

  • 佛门如何看待“爱情”?送给情人节的智慧礼物[601]

  • 佛教讲的无我是什么意思[788]

  • 披袈裟拄锡杖,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在佛门真实存在吗?[663]

  • 够得着的幸福,才是你的[662]

  • “观自在菩萨”是谁?他在观什么?[986]

  • 无我是一种心态吗?能适应这个机械、繁忙、竞争的现代社会吗?[822]

  • 接纳真实,向真相臣服,疗愈才会发生[755]

  • 死亡能让每个人“觉醒”,但你不必等到那一刻[803]

  • 真实地表达自己,是最不费力的沟通方式[1187]

  • 怎样理解“无我”?[2077]

  • 真实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1977]

  • 既然菩萨无我,我们念菩萨,念的又是谁呢?[2410]

  • 真正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1646]

  • 佛说真正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遇见各种幻相![1552]

  • 静,通一切境界![2209]

  • 你的心念尽是这些,是长不出智慧来的[2396]

  • 学佛群疑:什么是五眼[2812]

  • 一个人的福气,在善行善念里[440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