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人们挂在嘴边的“随缘”常常被误解成一种“随它去”的态度,颇有股无奈的意味。但事实上,“随缘”并不是不在意、随它去的“躺平”心态,而是一种正视因果,坦然生活的智慧。
佛法如何定义“随缘”?
佛法里的随缘,是“随顺因缘”。要理解“因缘”,就要说说缘起。“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缘起法是宇宙间的自然法则,讲的是万事万物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和合之下,才能现起和存在。
通俗点来讲,一棵树的长成,种子是“因”,而阳光雨露等外在条件是“缘”,须因缘具足,才有我们看到的“果”。
所以,随顺因缘就是说要顺随着因缘,不强求。当因缘没有成熟时,强求只会徒生烦恼,待到因缘成熟,自然水到渠成。
随缘≠随便
有的人会想:“既然说不要强求,那我就随便嘛!”其实不然,学佛的人还常讲一句话:“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也就是说,随缘不是要我们放弃努力、随便用功,而是要我们有持续努力的信念和等待“果成”的耐心。
深谙“随缘”之道的人,在因缘不具足时能专注于做好手头的事,在因缘具足事成之后,能依旧保持谦卑,这就是“随缘”的魅力所在。
万万不要“执着自我”
随缘不是随我,更不是随便、随性而为。《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一切烦恼障由“我执”而生,因此我们要时常关注自己是否太执着于“我”,从而生出种种烦恼。
任何东西,只要贴上了“我的”标签,我们就不能以客观的态度去随缘看待。一旦不符合“我”的心意,就产生痛苦,但我们往往分不清,造成痛苦的根源并不是这些人或物,而是我对于这些人或物、事的执着,要他们按照“我”的心意来运转的这种“执着”。
怎么才能不过分执着于“我”呢?
要知道,五蕴假合的身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我们对看到的表象太过于较真,就容易陷入死循环。试着用“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这个“我”,去觉察“我”的执念,就会知道“我执”并不可取。
其次,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无私的,我执是自私的,所以要通过发菩提心,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地把心量放开。在佛法中有一个词是“自他相换”,也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多站在人家的立场上想一想,不要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要多亲近善知识,多听闻佛法,多勤修善法;多参加慈善活动,帮助、关爱他人。在大众中熏修,多看人家的长处,这样自然不会过多执着于“我”了。
所以随缘是主动的,是内心中有方向和目标,做到随宜把握当下的因缘、时机,而不是随便行事、因循苟且。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