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5日 佛学研究网
撒哈迪斯在他的《佛教伦理学》中曾说道:“一般来说,道德有两种解释:一、存善心;二、行善。”前者是真正的道德,后者仅是为了达到目标的方法。个人可保有善心,便可做善事。但是,很少人能保有善心。有些人表面上的举止是有利他人,但实际上做的是利己之事。这种行为的动机来自渴求晋升、福佑、进天堂或奖赏。或者,因为害怕遭受惩罚下地狱而行善。以上这些善行皆源于私心,所以佛教认为保持善心方是真正的道德。
承认自己罪行的人,胜过那些佯装无罪的人。莎士比亚在他的剧作中就表达了这样的理念:马克白夫人怂恿丈夫杀死国王前,先将蛇蝎般的脸孔佯装成纯洁的玫瑰花般。对于在光天化日下犯罪的人,我们能够轻易地找到。但对于伪善者的恶行,总是在局势恶化至无可救药时,我们才发觉他们的企图。
一个人虽然富有又幸运,享有善报,但少了美德与善心,就如同以积蓄为生的人,一直从他的积蓄内拿钱来花用,却不再储蓄。当金库耗光后,他将是精神上的贫者。
什么是人的行为准则?实在令人难以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知道影响抉择的准则,如同水有其一定深度,轮回也是如此。若给予适当的环境,轮回将得到顺其自然的结果,达到最高修为。这是自然的演化,而非奖惩的后果。对于意志不坚者而言,佛法有助于鼓励他们向上,制止他们被邪恶所吸引。
哲学家桑塔亚纳曾指出:“人生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并非在善与恶中做抉择,而是在善行与善行间做出取舍。”当年轻时,我们并不能了解欲望之间有着许多矛盾。一个年轻男孩可以在面对未来的许多计划时踌躇不决。但对成年人而言,他必须放弃许多计划来完成他的责任。
亚里斯多德说:“理想中的人类是乐于帮助他人,但却为了他人帮助了自己而感到不好意思。”由上述说法可知,行善通常被认为是高尚的行为,而接受他人的帮助却是卑下的。但是,在佛教的教义中,无论是给予或接受,都不应有高高在上或矮人一截的想法,不应有秘而不宣的动机,也不应该有希冀物质或心灵回报的念头。如此一来,我们的行为动机将是纯洁的,不包含一丝一毫的私心。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