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5日 佛学研究网
在佛法中常用“慈悲”“大慈大悲”来赞叹诸佛菩萨及善知识们的美好品行,然而佛陀究竟有多大慈究竟有多大悲呢?
我们一起来读这部记述了佛陀五百弘深悲愿的《悲华经》。
《悲华经》经题及大意
■经 题
《悲华经》也叫《大乘大悲芬陀利经》,有“慈悲的白莲华”的意思,喻指佛陀,以及如诸佛般发大菩提心,慈悲摄受众生的大行愿者。
■大 意
全经旨在叙述和赞叹佛陀往昔行菩萨道时,以大悲心哀愍恶世无依无怙的苦难众生,誓愿摄取不净国土,作大饶益,调服教化烦恼愚痴的秽土众生。
同时赞叹阿弥陀佛等诸佛菩萨之本生和净土成佛之大悲愿行。
下面我们来看经文的大致结构。
结构简介
《悲华经》全十卷,共分六品,其中以第四品《诸菩萨本受记品》占半数内容。我们先来看各品大意。
第一《转法轮品》与第二《陀罗尼品》,是描绘莲华尊如来所居的莲华世界。
第三《大施品》,就寂意菩萨所问佛陀出现于五浊秽土之缘由,明示本经之主题。谓佛陀以其大悲心及前世之誓愿而出现于不净佛国土,并引出无诤念王的故事。
第四《诸菩萨本授记品》叙述无诤念王的故事及诸佛菩萨的本生及大愿,具体我们之后再述。
第五《檀波罗蜜品》,宣说大悲菩萨之菩萨行,以布施波罗蜜为主,而述其所经过之种种本生谈。
第六《入定三昧门品》,明示释迦如来之入定三昧,并列举十种经名,最后以咐嘱无怨佛宿仙人令护持流通本经,终结全书。
由于第四品内容较多,自行阅读可能会有点吃力,下面我们简单讲解一下。
佛陀悲愿及缘起
在第三品中,佛陀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叫无诤念的转轮王,他有一个大臣叫宝海。宝海生了个儿子,后来成了佛,叫宝藏佛。
有一天,无诤念王听说宝藏佛来到了附近,赶紧率领大臣前往听法,并希望佛及僧众停留在此,让自己及诸王子可以分别供养数月,宝藏佛默许了。
在相续供养之后,无诤念王及诸王子借由布施,各自发心,但这些发心多是贪图世乐,而未发大心。
宝海得知后,劝彼诸人发心成佛。于是无诤念王及诸王子相继发愿求生净土,并得授记。
其中,无诤念王将来成无量寿佛;第一太子,即观世音;第二王子,即得大势;第三王子,即文殊师利;第四王子,即普贤......
宝海听完了一千四百人的发愿与授记,发现他们都愿取净佛土,而不愿在五浊世间度化那些有着厚重烦恼、行五逆事的众生。
宝海大臣想到那些受诸苦恼,却无有依止、得不到救度的众生,心生遗憾、痛心与同情,因而发五百大愿,誓愿求生秽土——
我当尔时行菩萨道。久在生死忍受诸苦。以诸菩萨三昧力故。要当不舍如是众生。
并发愿在此地以无尽的悲愿、无上的解脱智慧、无边的福报来成就众生,救拔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为是众生故,于娑婆世界诸四天下,一时之中从兜率下现处母胎,乃至童子学诸伎艺、出家、苦行、破坏诸魔、成无上道、转正法轮、般涅槃后流布舍利,如是示现种种佛事,悉皆遍满如是百亿诸四天下。”
十方诸佛菩萨听了都献花赞叹,称宝海为“大悲菩萨”。
宝藏如来为宝海摩顶授记,将来必将成佛,号释迦牟尼。
此即为佛陀成佛因缘。
限于篇幅,无法摘录佛陀本生时的这五百大愿,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悲华经》,自第六卷起,细读佛陀的五百大愿,既可知其勇猛慈悲,亦能激起自身精进向上的决心。
结 语
蕅益大师也曾深深赞叹这部经典,并为之作序、撰写概要。序文不长,今恭录于此,以作共勉:
大悲释尊,能为难事;较十方三世佛,偏称勇猛。
而悲华一经,叙述尤详。此经亦名大乘大悲芬陀利经,谓:摄取净土菩萨、如余华;惟大悲苦行善萨,如芬陀利华也。
然、释尊成佛,刹海微尘数劫;为众生故,于恒沙劫前,示作宝海大臣。其长子成佛,名宝藏。既劝轮王千子,及诸小王,供佛发心,各取净土;后独发悲誓,愿取秽土。
呜呼!我辈垢重障深,久为十方佛所摈弃;聚此五浊世间,自非释尊彻底大悲,何由得闻出世法要?
当知:今日四众弟子,无非昔日曾饮大悲血、食大悲肉、受用大悲头目脑髓、及余身分者也!释尊舍无量血肉身分,令我辈成菩提种;我辈犹复不思报恩,尚可为人乎?
经云:‘菩萨有四法懈怠:一、愿取净世界;二、愿于净众作佛事;三、愿成佛、不说声闻辟支法;四、愿成佛、寿命无量。
有四种精进,一、愿取不净世界,二、不净人中作佛事,三、成佛说三乘法,四、成佛得中寿。’此经宗要,概不出此。
然、懈怠菩萨,如恒河沙;而精进菩萨,迄今不满十人。故释尊虽自取秽土,仍劝秽土众生,求生极乐。苦口叮咛,不一而足。
吾辈信大悲语,即同大悲心,生极乐已,方可速入不净世界,于不净人中,说种种法,数示生灭,为第一精进菩萨。
吴兴唐宜之,甫读是经,不禁感泣。山东耿闇然,适闻是经,便誓流通。此皆释尊真实眷属,一切人中芬陀利华也!此经久行世间,五浊不难度尽。深心随喜,为之序。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