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10]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27]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28]

  • 学会哄自己开心[117]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36]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26]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64]

  • 灵润、神泰和义荣的佛性论辩[135]

  • 记住这四句话,到哪里都能自在[166]

  • 白话《梁高僧传》丨弗若多罗[145]

  • 学佛者须止恶行善[113]

  • 管理健康最好的方式:放下破事[175]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白话《梁高僧传》丨帛远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48   时间:2023-2-1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2月1日    佛学研究网

        (一)译经

        晋长安帛远

        【译文】

        帛远字法祖,本姓万,是河内人(今河南北部一带)。他的父亲名叫威达,是位博学之士,风度温雅,远近知名。官府曾多次征召他的父亲做官,但都没有答应。帛远很小的时候就有出家的志向。有一天,他非常恳切地对父亲说:“我要出家修行。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世人所追逐爱好的,百年以后都不会有用。儒家孝顺父母,也不过是百年而已。人短暂一生,修行佛法很重要。如果父母死去,他的神识谁来救度呢?唯有学习佛法,出家成道,方能自度和救度自己累生累世的父母,这是大孝啊!”父亲听了,觉得无论从道理,还是从事相上,都无法让他改变志向。于是帛远就出家了。

        帛远才思敏捷通达,对事物有超于常人的感悟。他每天要诵佛经八、九千言。通览世间的典籍,对大乘经典研习品读,能够精通教理。他在长安建造了一座精舍,讲经说法,普度众生不分昼夜。听经的人数有上千人。

        到了晋惠帝末年,太宰河间王司马颙出镇关中。他对帛远非常敬重,把帛远既当成老师又当做朋友相待。闲暇时,他来造访帛远,都会谈论佛法到深夜。

        帛远当时看到群雄争斗,战火四起,所以想要隐居到陇右(约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去弘扬和修持佛法。当时有个叫张辅的人,是汉朝河间相张衡的后代。他被任命为秦州刺史去镇守陇地。帛远便与张辅同行。张辅了解到帛远德高望重,想让帛远还俗做他的幕僚。帛远坚决不同意,张辅心中对他产生了埋怨。

        有个本地人叫管藩,经常与帛远品评人事是非,但都被帛远驳倒。管藩感到受了屈辱,心怀怨恨,经常在背后对帛远诽谤陷害,帛远心胸宽广,不和他计较。

        等到帛远走到汧县(今陕西陇县东南),忽然对他的学生说:“不久我前世的冤家对头就要来了。”于是辞别他们,写了一封信,交代他们把经书、佛像以及一些钱财统统安排妥当。次日早晨,帛远来拜见张辅。和张辅谈话时,帛远故意说了对张辅很忤逆的话,张辅就把帛远抓了起来。大家看到帛远的行为,都很诧异不解。帛远说:“我是来偿还张辅这个怨债的,这是前世很久前就结下的宿债,并不是今天造成的。”于是便虔诚念着十方诸佛名号,欢喜去了结前业,并希望以后与张辅共为善知识,再不受报宿命之债。张辅鞭打了帛远五下。帛远就示现命终了。张辅后来知道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心里很是后悔。

        当时帛远的弘法度生已经遍及陕西甘肃广大地区,人们都对帛远钦慕崇敬。晋朝末年,羌胡人经常侵略边境,同时接触到佛法。所以帛远死后,羌胡人也悲痛不已。羌胡人本来带了五千精兵,想要把帛远迎请到羌胡来。走到半路听说帛远被害,大家十分气愤,要到陇地杀了张辅。张辅派人迎战时,有一位天水太守封尚帐下的故将富整,听说了这件事,也对张辅的所作所为感到气愤,于是就把张辅杀了。羌胡人听说张辅被杀了,怨恨的心才平复下来。他们一同分别迎请了帛远的遗骨舍利,返回羌胡建塔庙供奉。

        张辅虽然是张衡的后代,有才能但残酷暴虐,他因为无故杀害天水太守封尚,所以封尚的故将富整才趁乱将张辅斩杀。那个诽谤帛远的管藩,也因为狡诈阴险而败亡。

        事情结束不久,有一个叫通李的人,死而复苏说,他死后看见法祖法师在阎王处,为阎王讲首楞严经,讲罢将去忉利天,又看见祭酒(古朝廷某部门首席)王浮,在一旁说道士基公因罪过被锁械,求法祖面前忏悔,过去法祖与祭酒王浮辨论邪正,王浮理屈词穷,即生嗔恨,不自甘心,于是王浮写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死后到阎王殿论罪,所以才知道后悔。
       
        孙绰“道贤论”,以法祖比肩嵇康。“道贤论”中说,帛祖是不测发端于管蕃,嵇康是灾祸起于钟会。帛祖,嵇康二贤都以俊逸的气质才能,遮掩了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心思不为世俗利益牵挂,为公益招来灾祸。这二人的最后遭遇沒有两样。(孙绰世间文人,怎么能了知因果之理,盖因写此高僧传的作者处在那个时代,孙绰名气大)。当时,世间人对法祖称誉很高。

        法祖博涉多闻,善通梵汉语言,曾译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三部经,又注疏“首楞严经”,又有别译数部小本经,赶上动乱年代,已经遗失,不知所译经名。

       法祖弟法祚,也是少年就有好名声,朝廷以博士征召,法祚不喜仕途,年二十五岁出家,法祚深通佛理,成为关陇一带知名的法师。
    当时的梁州剌史张光,知道法祚之兄法祖不肯还俗从政,为张辅所害,张光以此威逼法祚弃佛教从政,法祚坚贞不屈,以死为誓,于是,竟被张光所害。春秋五十七岁。法祚曾注放光般若经,及著显宗论等。

        张光,字景武,江夏人,后来,在武都被敌人围困,愤怒而死。

        当时是晋惠帝时候,又有优婆塞卫士度,译出道行般若经二卷,卫士度本是司州汲郡人,出身寒门,安贫乐道,常以佛法为心,当卫士度临终,清净澡漱,诵经千余言,然后自己穿好衣服,右肋卧淡然而逝。

        【原典】

        帛远字法祖。本姓万氏。河内人。父威达。以儒雅知名。州府辟命皆不赴。祖少发道心。启父出家。辞理切至。父不能夺。遂改服从道。
    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诵经日八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坟素多所该贯。乃于长安造筑精舍。以讲习为业白黑宗禀几且千人。

        晋惠之末。太宰河间王颙镇关中。虚心敬重。待以师友之敬。每至闲辰靖夜。辄谈讲道德于时西府初建后又甚盛。能言之士。咸服其远达。

        祖见群雄交争干戈方始。志欲潜遁陇右以保雅操。会张辅为秦州刺史镇陇上祖与之俱行。辅以祖名德显著众望所归。欲令反服为己僚佐。祖固志不移。由是结憾。

        先有州人管蕃与祖论议屡屈于祖。蕃深衔耻恨每加谗构。祖行至汧县。忽语道人及弟子云。我数日对当至。便辞别。作素书分布经像及资财都讫。明晨诣辅共语。忽忤辅意。辅使收之行罚。众咸怪惋。祖曰。我来此毕对。此宿命久结非今事也。乃呼十方佛。祖前身罪缘欢喜毕对。愿从此以后与辅为善知识。无令受杀人之罪。遂便鞭之五十。奄然命终。辅后具闻其事方大惋恨。

        初祖道化之声被于关陇。崤函之右奉之若神。戎晋嗟恸行路流涕。陇上羌胡率精骑五千。将欲迎祖西归。中路闻其遇害。悲恨不及。众咸愤激。欲复祖之仇。辅遣军上陇。羌胡率轻骑逆战。时天水故涨下督富整。遂因忿斩辅。群胡既雪怨耻。称善而还。共分祖尸各起塔庙。

        辅字世伟。南阳人。张衡之后。虽有才解而酷不以理。横杀天水太守封尚。百姓疑骇因乱而斩焉。管蕃亦卒以倾险致败。

        后少时有一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苏云。见祖法师在阎罗王处为王讲首楞严经云。讲竟应往忉利天。又见祭酒王浮。一云道士基公次被锁械。求祖忏悔。昔祖平素之日与浮每争邪正。浮屡屈既嗔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殃有所归故死方思悔。

        孙绰道贤论以法祖匹嵇康。论云。帛祖衅起于管蕃。中散祸作于钟会。二贤并以俊迈之气。昧其图身之虑。栖心事外经世招患。殆不异也。其见称如此。

        祖既博涉多闲。善通梵汉之语。尝译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三部经。又注首楞严经。又有别译数部小经。值乱零失不知其名。祖弟法祚。亦少有令誉。被博士征不就。年二十五出家。深洞佛理。关陇知名。时梁州刺史张光。以祚兄不肯反服辅之所杀。光又逼祚令罢道。祚执志坚贞以死为誓。遂为光所害。春秋五十有七。注放光般若经。及着显宗论等。光字景武。江夏人。后为武都在杨难敌所围。发愤而死。时晋惠之世。又有优婆塞卫士度。译出道行般若经二卷。士度本司州汲郡人。陆沈寒门安贫乐道。常以佛法为心。当其亡日清净澡漱。诵经千余言。然后引衣尸卧奄然而卒。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白话《梁高僧传》丨弗若多罗[145]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无谶②[158]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无谶①[227]

  • 白话《梁高僧传》丨佛驮跋陀罗②[387]

  • 白话《梁高僧传》丨佛驮跋陀罗①[258]

  • 白话《梁高僧传》丨佛陀耶舍[255]

  • 白话《梁高僧传》丨卑摩罗叉[261]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摩流支[206]

  • 白话《梁高僧传》丨鸠摩罗什④[27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鸠摩罗什③[28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鸠摩罗什②[28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鸠摩罗什①[381]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摩耶舍[569]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佛念[287]

  • 白话《梁高僧传》丨僧伽提婆[322]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摩难提[421]

  • 白话《梁高僧传》丨僧伽跋澄[333]

  • 白话《梁高僧传》丨帛尸梨蜜[383]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昙摩罗刹(竺法护)[356]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柯迦罗[40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