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10]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27]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28]

  • 学会哄自己开心[117]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34]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26]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64]

  • 灵润、神泰和义荣的佛性论辩[135]

  • 记住这四句话,到哪里都能自在[166]

  • 白话《梁高僧传》丨弗若多罗[145]

  • 学佛者须止恶行善[113]

  • 管理健康最好的方式:放下破事[175]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随缘不随便,智者不攀缘!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56   时间:2023-1-1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1月12日  佛学研究网

        成长也有一定的规律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莱蒙特也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可见,这个世界要和谐运转,最重要的事情是得有规矩,有多少事情,就得有多少规矩。

        人们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但是离了它们,人们的生活就会陷入混乱无序,痛苦不堪。

        规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真理的化身,它来到人间不是故意约束人的,而是要给人真实的自由。

        若是没有规矩的自由,在小家庭还好,若到了社会大家庭里,就必然引发毁灭性的灾难。

        首先要遵守大自然的规矩,也就是自然规律,或叫做“道”,违逆者必受惩罚,人们都知道一个叫做拔苗助长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自然规律是严酷无情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对抗自然规律的独夫,他们的下场都是十分的悲惨,轻者破财,重者伤身。

        自然规律也表现为生活的常识,也就是古人经验与智慧的结晶,被反复验证是正确的。

        那么,只要按照它的指导去做事,就能够事半功倍,结局圆满。

        反之劳民伤财,劳心伤神,却一无所获。

        所以稍微有些常识的都知道拔苗助长是错误的,但他们却不知道举一反三,田里的禾苗他们自然不会去拔,但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又开始拔苗助长了。

        在许多不应该急,也急不得的事情上,他们同样地进行着拔苗助长的行为,结果就是得了点眼前利益,却给未来的发展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隐患。

        纪律是所有事情的准则

        人们似乎也知道,火炉面前人人平等,谁摸谁挨烫,这就是自然规律的广泛性、约束性和惩罚性。

        同样的,自然规律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是以纪律的形式呈现。

        有人错误地认为,纪律人定的,可以忽略它的存在,随心所欲就好。岂不知,纪律的内核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所以谁藐视并违反纪律,就会受到严重的惩罚。

        “纪律可以促使一个人走上成功之路。”

        陈怡安博士曾说过:“领导者的气势有多大,就看他纪律有多深。”

        所以,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是懂得自律的人,而且也肯定是能够坚持带动团队遵守纪律的人。

        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就是能打仗并战无不胜的部队。

        自古以来,由纪律不明,导致军心涣散而失败的案例数不胜数,只有重视纪律、遵守纪律的人或组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管是在战场,还是在商场,乃至在一切团队作战的场所,没有纪律实在是一场灾难性的活动。

        规矩在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它代表了权力的边界,人们越权行动,就会破坏现在的优良秩序,给自他造成麻烦。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爱国将领冯玉祥当年担任陕西督军的时候,有一次接待了两个外国人,他很有礼貌地请他们坐下谈话。

        两个外国人打开旅行袋,拿出一块新鲜的野牛肉要送给冯玉祥。

        冯玉祥问:“哪里弄来的野牛肉?”外国人回答:”是我们在终南山打猎打来的。野牛凶得很,不好打。”

        冯玉祥皱起了眉头:“你们到终南山打猎,和谁打过招呼?领过许可证吗?”

        外国人忙说:“我们打的是野牛,没有主人,用不着和谁打招呼。”

        冯玉祥沉下脸说:“终南山在我们中国,是我国的领土。野牛生在这里,自然归我国所有,怎么说没有主人?你们不经允许私自猎牛,这是犯法的!我作为地方官,有保护国家主权的责任。你们在中国就要守中国的规矩,不能蛮不讲理!”

        两个外国人理屈词穷,只得承认做了错事。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如果没有规矩,人们的行为就会失则,变得放荡、目无一切,那整个社会都深受其咎。

        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酷爱自由,不喜悦受规矩的约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有纪律性,并严格按照纪律的要求做事,然后才可期待有所成就。

        古人诫曰:“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没有规矩的约束,人生就毫无保障了。

        没有人会对自己负责,除非自律、自强,那就需要从学会遵守纪律开始。

        遵守某些必要的规矩,也是社会诚信的要求。

        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在日本打工的中国留学生,在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

        日本的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洗上七遍。

        由于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一天累下来,也得不了多少工钱。

        于是他计上心头,以后洗盘子时便少洗一两遍。

        果然,劳动效率便大大提高,他也因此受到老板的器重,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

        一起洗盘子赚学费的日本学生便向他请教技巧。

        他毫不避讳,说:“你看,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有什么区别吗?少洗两次嘛。”

        日本学生诺诺,却与他渐渐疏远了。

        在社会上,没有人会待见不讲诚信之人,如此投机取巧,不守规矩的行为,就会丧失自己在他人心目的美好印象,实在是一种自减价值的表现。

        有正念的人,心中就有责任感,也就会自觉守护某些重要的规矩,因为规矩是保障责任的。

        当然守规矩也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心中有度,知道什么是必须严格遵守的,什么是可以灵活对待的。

        这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既能成就事功,又不破坏规矩,实在是一件两全齐美的事。

        新佛系是一种有正念,有智慧也有原则的生活方式,以正念来守护的原则,就是不失灵活性的原则,这就是智慧的体现。

        有智慧,才能开创幸福的生活。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8个心灵成长与自我疗愈法则: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成为真正的自己[150]

  • 每一个你讨厌的人,都是你不愿看到的自己[263]

  • 真正“随缘”的人,躺不平[416]

  • 众生为镜,助我照见生命的无限可能[359]

  • 随缘就是家乡,放下就是道场[395]

  • 人与人合不合,就一个字![395]

  • 被疫情颠覆的认知,现在知道还不晚[448]

  • 接纳自己,生命成长的12步骤[617]

  • 这就是爱的利息[593]

  • 一个人成长的捷径,是提升内在心智[679]

  • 8个心灵成长法则:活出自己的天赋使命,这些你需要做到[664]

  • 随缘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层?[767]

  • 修行九重境界,看看修到哪[1112]

  • 万事只求半称心[693]

  • 真正能扛事的人,遇到大事都这样处理[837]

  • 懂得变通,是人生的大智慧[931]

  • 人,绝不能让心情生病​[932]

  • 8个内在成长法则---活出自己的天赋使命[923]

  • 一切随缘[1002]

  • 《金刚经》的智慧:一生的修行,就是修好八颗心[130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