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10]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25]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28]

  • 学会哄自己开心[116]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33]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25]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64]

  • 灵润、神泰和义荣的佛性论辩[135]

  • 记住这四句话,到哪里都能自在[166]

  • 白话《梁高僧传》丨弗若多罗[145]

  • 学佛者须止恶行善[113]

  • 管理健康最好的方式:放下破事[175]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发起一个正愿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52   时间:2023-1-9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1月9日    佛学研究网

        接触佛法之后,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词就是“发心”,发心即是发愿心,这个愿心简单来说就是学佛的目标与理想,是行者修行方向的引导。

        虽然每个人的根性不同,愿力也是有大有小,但是只要发起正愿,就能引发我们朝着目标前进的动力。诸佛菩萨之所以能够成就其无边的功德,正是由于其在因地修行时所发的广大无边的誓愿,因此学佛皈依之始,须学发与菩萨相应的四弘誓愿,即: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是佛弟子广度众生、开发佛慧的目标与方向,透过这样的愿力,能够引导佛弟子往佛道之路前进。每个人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比照佛菩萨愿力,发起一个正愿,引导自己在今生一世中,或一年、三年或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或尽未来际,作为自己努力、皈依的方向,以此正愿为动力,慢慢向着成佛之道前行。

        佛弟子应多发大愿、宏愿、正愿,愿越广大,心里则越坚强,也越能引导修行者在修行之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踏实。

        发心,也可以特指发菩提心。菩提心即是发起行菩萨道之愿:愿以六度波罗蜜,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一切的大乘佛法即是建立在菩提心之上,是成佛的决定要素。

        《金刚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一段经文可以说是菩提心的最佳诠释,佛弟子可以诵持《金刚经》或此段经文,学发菩提心。

        菩提心精神的具体实践则体现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之中,慈是予乐、悲是拔苦、喜是庆悦不嫉、舍是放舍忘怀,此四心是对无量无边的众生而发,愿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一切善事乐事皆能随喜愿做,对一切众生皆平等而不执着。

        在日常生活中,《华严经·净行品》可令佛弟子于每个举动中,皆不忘发起清净善心,且不忘回向众生,与菩提心相应,故佛弟子也可以依净行品而修,练习发心。

        学佛的全部内涵,不离心性,如果能时时起正念、检视心念,即是修行。因此,佛弟子应学发正愿、发菩提心,于心念上起观照、用功夫。

        能发起一念菩提心,刹时即与法性相应,充满虚空,功德不可思议。然而菩提心深远,四无量心广大,以凡夫心量均难以发起,因此佛弟子当数数娴习、数数发心,才能久久功圆。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这样去发心[598]

  • 这四句话是《心经》的精华要理!见者增福![1790]

  • 发心,千万别发错了[1355]

  • 不要怕自己根机愚钝浅陋[1355]

  • 你应该知道,“布施”可不是“给”这么简单的事![2176]

  • 在家居士可熟读的十部经典[3114]

  • 修行人的解梦指南[2611]

  • 做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1743]

  • 学佛者必知的六大“修行要诀”[1882]

  • 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1947]

  • 掌握这四种“发心”,对我们有无穷的益处[1862]

  • 心里让这句佛号不间断,就成功了[2790]

  • 虚云老和尚:自己不发心,就是释迦如来也不奈你何[2000]

  • 真修行者与佛油子的区别 愿自省和共勉...[2263]

  • 初学佛的人要了解的三件事[3349]

  • 修学佛法的基本认知[2704]

  • 故事|难以舍离妻子的难陀[1867]

  • 虚云老和尚: 道向己求,莫从他觅[2363]

  • 佛菩萨也有分工吗?观音菩萨到底管什么?[2868]

  • 净慧老和尚推荐的十部经典佛经,你读过几部?[336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