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34]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6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17]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13]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66]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14]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0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4]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56]

  • 秋天可以耕种什么?种福田![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55]

  • “道场”略考——以佛教典籍为[11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3思想哲学 >> 正文


    这样说话既有涵养,又让人舒服!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856   时间:2023-1-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1月6日  佛学研究网

        01 批评也需要“艺术”

        佛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

        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沉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被批评的。

        俗话也说,哪个人前无人说,哪个背后不说人。人们喜欢对人评头论足,似乎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性。

        除非有正念的人,能够克制这个恶习,从而养成良好的涵养,不轻易批评人或评价,便不会伤害自己正直的品格。

        因为在批评人时,人往往是从私心出发,难以做到客观公正。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喜欢被批评,可是却有很多人喜欢批评人。

        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欢受批评,也应该推己及人,尽量不要批评他人,激惹别人,便有利于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若是处于特殊地位,非批评人不可的时候,也要委婉行事,给被批评者留足面子,不怒而威,才是真威。

        这样,被批评者心领神会,而心有感激,就更容易听得进你的建议,而改正错误。

        事实上,有些人爱批评人,就是陷入了一个惯于操控他人的误区。

        批评人,往往是将别人置于犯错者的不利地位,而因势利导对其进行操控,这样就会令被批评者大为光火,而且绝对不能心悦诚服,那么批评就失败了,还会失去他人的拥护。

        往往有些做领导者就是这种爱批评的人,他们没有正念,就察觉不到自己内心那种想操控的欲望,久而久之,就会因为不节制地批评他人,而失去自己的威望。

        02 家长给孩子的“魔咒”

        有个这样的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

        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

        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

        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

        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嘛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

        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

        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农夫显然是一个极有涵养的君子,他连牛都不忍心当面评价,生怕挫伤了牛的自尊心。

        那么,他在与人交往时,更不会轻易地评判、批评他人,这样就会得到多助——人际关系优良,就有助于事业的进展。

        尤其那些酷爱批评、打击自己小孩的父母,更应该学习农夫的这种涵养,岂不知过分地批评孩子,反倒不能刺激他上进,而且将这些失败的种子播种到孩子心里,将来对他的人生极为不利。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消极暗示。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认同于那种批评,比如你认为他笨,他反驳不了,就真的会认为自己笨,于是就自暴自弃,干脆不读书了。

        这种批评无异于诅咒,用这种魔咒伤害自己的孩子,恐怕并不是天下父母的本心,但客观上就造成了这样的危害。

        往往做父母的认为小孩子是没有自尊心观念的,因为一点小小的过错,竟然大声喝斥他们,并且从不分什么场合,什么人在场,只管自己说得痛快,根本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

        他们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是良药,再苦口他也得乖乖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长效的作用。

        其实这样做父母,实在是大错特错了,其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令人怵目惊心的。

        03 人际关系之间就像一面镜

        据调查,许多在社会犯罪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父母不懂得尊重,任意喝斥、处罚他们,而让他们习得这种暴力解决问题的办法。

        批评是一种严重的语言暴力,不节制的批评不但不能鞭策人向善,反而给人自暴自弃的理由。

        因为由被批评而带来的那种“被囚禁”感是令人窒息的,也是人际恶的根源。

        佛说,人的心惯于抓取,执著,这就是人的习性,爱批评,爱评判,爱言语攻击这都是人的习性。

        如果没有正念的看顾,人就会陷入到这些错误的模式里,并且自以为高明,其实言语不饶人,任凭你再有道理,就已落了下风了。

        批评人,这是一种嗔心的发作,本质是一种恶意,有时候人们却美化它,说什么因为负责任才批评,或者因为爱才批评,这些都是缺乏正念的表现。

        当批评别人的时候,将别人置于被批评者、犯错者的不利地位上,对别人大声喝斥,劈头盖脸地打击别人,尤其是对自己的亲人,特别是孩子之类,他们觉得这些发泄情绪特别安全,岂不知未来将造成天大的灾难。

        这都是因果报应中的事,任何人都逃脱不了。

        当不公正或过分地批评别人,虽然自己泄了愤,但未来需要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代价,来挽回这个损失。

        这就失念造成的恶果。

        当没有正念,魔鬼就来做主,人哪里能够得安乐呢?

        拿破仑·希尔说过:人生性喜欢听奉承话,而不喜欢被批评。所以他就告诫世人,欲食蜂蜜,勿蹴蜂房。

        言下之意就是不要随意批评他人,而要多多赞美他人,这样才会有好人缘。而在社会上,人脉就是钱脉,它实在太重要了。

        所以,那些惯于批评他人的人,是不是太傻了呢,为泄一时之愤而失一世前途。

        话又说回来了,是不是所有的批评都不可取,人间只要唱赞歌,要杜绝批评呢?

        当然也不能走这个极端。

        其实,智者的批评则是一剂良药,它温和而有力,促人改过向善。

        于是圣经中就说:“弃绝管教的,必致贫受辱;领受责备的,必得尊荣。”当然这里的管教者,责备者指的是基督或智者,他们是客观公正、大公无私,能够正确指引人向善得福。

        所以,凡是客观公正,不牵涉到人身攻击,就事论事的批评,人就应该虚心接受,从而悔过自新,便是一番新的气象。

        新佛系是一种内观、内求的生活方式,它主张自我批评,而不随意批评他人。

        它以正念为核心,聊愈人们酷爱批评,酷爱操控的假心,而让人们获得平静、安详,远离评判和不和谐之音的真心。

        一切都在于正念,不忘念,时刻牢记着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若想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先怎么对待别人。

        不随意批评他人,不仅仅是一种涵养,而且是一种智慧。它是正念中的事,不修正念的人,就不会知道。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丰子恺: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506]

  • 我见过活得舒服的人,都有点自私[661]

  • “生性凉薄”的人,请深交一辈子[553]

  • 后半生最舒服的生活模式,看懂了就顺了![723]

  • 让步,是尊重,更是涵养[694]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760]

  • 有一种人:待人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740]

  • 和这三种人深交:养生、养心、养身[1065]

  • 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适当服软、合理装傻、永远清醒[989]

  • 三七定律,原来是最舒服的关系[1113]

  • 所有的相处舒服,背后都是一种善良[1056]

  • 所有舒服的人生,都是熬出来的[1158]

  • 最舒服的关系,原来是“三七定律”[1479]

  • 净慧长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为《弓和禅》一书所写序言[1571]

  • 让人舒服,是一种魅力[1487]

  • 真正大格局的人:成事不扬,苦事不怨,烂事不辩[2070]

  • 三寸,三尺,三丈[2168]

  • 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是不必讨好[1813]

  •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清空、清零、清静[1937]

  • 你的长相,暴露了你的人生状态[219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