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中秋,致我最牵挂的人[101]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14]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07]

  • 邂逅秋,邂逅美好[10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16]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23]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22]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54]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7]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2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65]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42]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佛教中的神秘数字108,蕴藏着什么秘密?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436   时间:2022-11-29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11月29日    佛学研究网

        《水浒》有一百零八位梁山英雄,《红楼梦》有一零八回、一百零八钗。而在佛教中,法器、法事、建筑都喜用此数:供灯一百零八盏、撞钟一百零八下、建于西夏时期的一百零八塔……“一百零八”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佛家认为人的烦恼有一百零八种,谓之“百八烦恼”。

        《大智度论》卷七说:“十缠、九十八结为百八烦恼。”又一说,六根各有六种烦恼,乘以三世,为“百八烦恼”。

        为什么一串念珠通常要有一百零八颗?

        《佛说木槵子经》说:“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
     
        因此,念佛计数的数珠,以一百零八颗一串者为“上品”。尘世间烦恼众多,手持念珠,全神贯注排除杂念,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拨一颗念珠,就与烦恼做一次告别,消除心灵的魔障。

        为何撞钟一百零八下?

        佛事钟是用于祈祷、感化、超度众生等。僧寺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勅修百丈清规》卷八云:“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紧。”打钟“一百八”,喻为破除“百八烦恼”。钟鸣一百零八响,以尽除人间烦恼,佛教上称为“百八钟”。

        所以,念经或诵咒一百零八遍,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颗,就连拜佛菩萨也是一百零八拜,这些都有消除人们的烦恼而达到极好、吉祥的寓意。

        其实在生活中,若凡事都要做到“百八”,何尝不是一种执念。我们也不必执着于“一百零八”这个数字,想要破除烦恼
    你得学会放下。

        《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整个世间和人生,都是不断变化的过程,生生灭灭,不坚牢、不恒常、不可执着、不可得为实、无法保留。既然如此,为何执着不放?

        只有放下心中的执着,才能收获自在的心性。人生需要懂得放下,心需要适时清零。还自己一颗轻松的心,给自己一个轻松的姿态,才能走得更远,看更美的风景。

        惜缘,就是珍惜那些对生命有积极意义的因素。从哪些方面来珍惜呢?有人缘,有事缘,作为我们学佛法的人来说还有法缘。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根机的修行法门更是不容易。如果找到了一个法门,我们更要倍加珍惜,不要随便地忽视,不要漫不经心地对待法。

        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大宝积经》中说:“大心菩提心,诸心中最上,解脱一切缚,具足诸功德。”

        心中若有宏愿,那诸多烦恼必成浮云,安住了菩提之心,才能修得圆满悲智的生命。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23]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62]

  • 略述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231]

  • 佛教不赞叹没有智慧的“老实人”[388]

  • 争还是不争,佛教是如何看待“争取”的[357]

  • 佛教讲众生平等,取名为何却“论资排辈”?[395]

  • 佛教“大千世界”有多大?一键打开佛教世界观[348]

  • 《封神》里的“魔”,佛教中有吗?[361]

  • “劫”到底是什么?究竟能否躲得过[551]

  • 《心经》中藏着收获自在的秘密[505]

  • 佛教涅槃的含义[714]

  • 佛教中的端午遗俗[681]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628]

  • 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浅析[807]

  • 佛教的忏悔观[1390]

  • 中国佛教中的虎文化[983]

  • 师父们的日常服饰,你了解吗[874]

  • 从佛教的“三观”看生态智慧[862]

  •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791]

  • 这些源自佛教的成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84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