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7日 佛学研究网
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的事,其中不乏挑战、挫折、失败等种种令我们感到痛苦之事。每当遇到这些逆境之时,我们才会更加体会到自身力量的有限,总是想要找到一个依靠才好,内心才能觉得真正的安全。
有句古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父母的确在我们的成长中,尤其是年幼的时候为我们提供了各方面的保障,同样朋友也给予了很多的帮助与支持,才让我们得以走到今日。
但是,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些都不能作为真正的依靠处,暂且不去说那些父子对簿公堂、朋友反目成仇的例子,即便是最能够支持我们的人,也不可能一直作为我们的依靠,父母会老去,朋友会离开……这个时候,我们还要依靠谁呢?
为了获得内心的安全,有的人靠财富、有的人靠力气、有的人靠名位、有的人靠亲友、有的人靠算命、有的人靠鬼神……可是,观察社会上种种现象就能看出,即便是那些最有名有钱的人,也不比一个贫困的人具有更多的安全感,有的甚至更加感到惶惶不可终日。
以上的这些都是靠不住的,那么什么才是能给我们安全感,作为我们的依靠呢,我们要信什么才好呢?简单地回答就是,信佛才靠得住,信佛法才好。那么,信佛法又是靠什么呢?
第一、靠因果不靠命运
佛法的正见,首先阐明人生的因果关系,在于苦、集、灭、道的真理:现在人生所得的苦果,是由过去招集的业因,现在修习出世的道因,将来可获得涅槃的乐果。
信因果是信正理,并非迷信,世间不论什么事物,它的生长与坏灭,都是含有因果性的。从浅的方面看,因果的道理很浅显,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深的地方看,那就非常的玄微,无论好因坏因,只要种了下去,永久不会失去的。我们生命本体的阿赖耶识中,保藏着善恶薰习的种子,虽经历转世多生多劫,也不会失坏的,故《因果经》说“纵经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佛陀体证诸法实相的智慧,通达三世因果的道理,幽玄入微,远穷过去,推究未来,审察现在。如果以此智慧来观察人生种种,则对于贫富智愚等等不平等的现象以及苦乐顺逆的诸多遭遇,能够有简单直接的了达。人生现实所受的种种果报,皆因各人前世所作的业因有别,皆是自作自受,并不是谁赐予或者保护的。
第二、靠自力不靠神意
在《阿含经》里,佛陀曾告诫弟子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是教信徒根据佛法的指示,自己去精进行持,才是学佛的正法;若学佛的人自己不努力,依赖他人或佛菩萨去救他,那是很难办得到的。
试想,一个人自己懈怠不进,或多作恶不肯行善,想求佛菩萨保佑,如果佛菩萨满足了这样的愿求,无异是自相矛盾。在学佛标准的四依中,有“依法不依人”的准则,这里的法是理智的,是不可更改的,也才是真正靠得住的。
依于法,自能致力,必得成就,否则放弃自力,只靠他力,就有问题。如佛陀最聪明的弟子阿难,以为佛陀与他很好,就自己不用功,后来遇到摩登伽女的引诱,几乎遭难,怀着羞愧的心向佛陀自白:“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这正是告诫我们,修行要靠自力,而不是依靠他力,更不是依靠鬼神之意。
佛在世时,恒河边有一拜神的婆罗门教徒,向佛请示他的祈祷方法对否。佛说:“如将石头抛入河中,你向神祈祷它能浮上来否?”他答:“不会浮上来。”佛又问:“油浮于水,祈祷神能否使之沉下水底否?”他亦答:“沉不下去。”佛乃晓之曰:“人能积善修福,必得上升,欲堕不得;作恶因罪,自必下沉,祈祷上升,亦不可能,因果自作,与神无关,自不检点,求神何益!”
第三、靠真智不靠妄识
智是真实的,抉择是非,明确可靠;识是虚妄的,妄想分别,起灭无常,不可为则,故不可靠。但平常的人,障惑重重,隐蔽真智,都由妄心用事,造诸恶业,轮转生死,正如《楞严经》中佛对阿难说的:“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元常”就是真性,真性为“前尘虚妄相想”的妄心障蔽,真智不发,是非颠倒,便招造业轮回之苦,因此学佛标准的四依中有“依智不依识”的规定,而学佛的目标,也正在“转识成智”,方能离苦得乐。
持戒破妄,控制妄心,不随妄情所转,使其专注一境,妄去定生,由定发慧,真智现前,犹如金刚,锋利无比,斩除烦恼的葛藤,跃登解脱的胜境。
人生漫漫,种种皆靠不住,穷根探源也一定要找出一个靠得住的东西来,建立一个坚定的信仰。我们知道靠因果,即是正信因果,则信命运、信风水等都非真正的归依处。知道靠自力,不靠神意,则靠社会、靠朋友、靠财富、靠名位等亦多不是究竟的办法。知道靠真智,不靠妄识,则知我们平日的妄心用事,都无是处,须要从佛法中求得真知灼见,惑尽情空,才会有真正的依靠。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