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中秋,致我最牵挂的人[101]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14]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07]

  • 邂逅秋,邂逅美好[10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16]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21]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22]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54]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7]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22]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64]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42]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文殊菩萨的考验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466   时间:2022-10-3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10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从前有一个国王,名为萨恕擅。这个国王心地善良,怜悯贫穷孤寡之人,经常对人们周济和布施,只要他们有所需求,国王都尽量满足他们,因此国王的善名远扬,超越了国界,而且传到了上天的众神耳中。

        文殊菩萨得知人间有这么一个慈悲的国王,心里很高兴,同时也想亲自试一试这个国王到底是不是诚心行善。

        有一天,文殊菩萨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少年婆罗门,从邻国进入萨恕檀国,并来到了王宫门前,乞求布施。

        国王听说从异国来了一个少年婆罗门找他,很高兴地接见了来者,并非常关切地问道:“少年人,你是从何处来呀?有什么需要我为你效力帮忙的吗?”

        少年婆罗门回答,“我在异国听说您的功德善名,故不远万里前来,想得到您的布施。”

        国王听了,高兴地说:“好呀!你有什么要求,需要得到什么布施,尽管说好了,别犯难。我的臣民向我要求布施我都会答应,何况你还是异国的客人呢。”

        文殊菩萨见状心想:果然名不虚传,既然如此,我就大胆地试试他吧。

        于是就说:“大王您可是君子一言。我提的要求也许有些过分了,我想让国王给我做奴隶,让王后给我做婢女!”

        国王听了,并没有发怒、生气,反而非常痛快地答应说:“好吧!你让我个人做奴隶,我现在就可以答应你,我很愿意从现在起就听从你的使唤,为你服侍。但是王后本来是一个大国王的公主,远嫁到我们国家来的,她是不是能做你的婢女,我作不了主,我应该去征求征求她的意见。”

        于是国王就到内宫,把少年婆罗门要求施舍的要求向王后说了,并问她能不能做他的婢女。王后也是心地善良,是一心想普救众生的女子,何况在国王的身边,耳濡目染,她不愿拂国王之意,就同意了少年婆罗门的要求。

        国王和王后一起从内宫走出来,对少年婆罗门说:“我们商量好了,愿意一起做你的奴仆和奴婢!”

        婆罗门这时就说:“既然同意给我做奴隶,那你们就应该把鞋子脱掉,要和真的奴仆与奴隶一样。”

        国王、王后一齐说道:“是的,主人,我们应该与所有的奴婢一样,他们什么样,我们也什么样。”于是就把鞋子脱掉,把衣服也换成了奴隶穿着的粗布衣服。

        文殊菩萨只是为了考验国王、王后。为了不给这个国家添麻烦,文殊就找了另外两个,用法力将他们变成国王、王后,和往常一样处理朝政。而真的国王、王后就加入了去异国当奴隶的人的行列。

        再说国王的夫人天生贵人,原来是别国的一位公主,从小娇生惯养,嫁给国王后更是豪华尊贵,哪里有过光着脚长途跋涉的苦楚!又正赶上身孕沉重,行动不便。因此随众奴隶一起 行走,累得气喘吁吁,全身酸痛,脚心早被杂草和石头刺破,疼得钻心,真是一步比一步难行,便渐渐落在了队伍的后面。文殊菩萨早已将这些都看在眼里。本来就慈悲为怀的菩萨虽然于心不忍,但为了考验国王、王后的真心,他仍然装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一边回头吼道:“快走啊快走!”一边责骂王后说;“你现在是我的婢子,就要像个婢子的模样,按照奴婢之法行事。你现在还像当王后一样,娇里娇气的给谁看!”

        王后听了,心中委屈不打一处来,于是长跪地下,泪流满面地诉说道:“主人啊主人,我实在是不敢怠慢,实在不敢偷懒,我现在真是累极了,稍稍休息一会儿再走,请您可怜一下吧!”

        没想到这个婆罗门是个铁石心肠,不但不为所动,反而对着王后说:“得啦得啦,你快起来,跟我走吧!这样的奴婢以后我也没法使唤,干脆把你卖了吧!”

        于是,就把王后带到人市上,高声叫卖:“都来瞧,都来看,有个奴婢我要卖!价钱便宜人漂亮,谁买到手谁福气!”

        王后原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整日生活在王宫里,哪见过这个场面。但现在不同了,自己是个奴婢,奴婢就是这样买卖的。而他的丈夫国王,此时也和她落得同样的下场,被一起卖掉了。

        本来国王、王后还在一起。这样一卖,两个人分别被人买走了,相隔数里,不能互相照应。国王被一位老者看中,买去以后当作一个坟墓的看门人,专门负责收埋死人的安葬费。这个地方又寒冷,又荒凉,特别是每到深夜,鬼火乱窜,狼嚎犬吠,弄得不得安宁,难以入睡。那老者还时不时地检查他是不是收费以后有所私藏。但国王心里并无怨言。他想:既然为奴,就尽到为奴的责任,我这才是真心布施,修炼功德。

        王后的处境比国王更惨。王后是被一个大家买走。这个大家的夫人好像母夜叉一样,见王后面容娇美,非常嫉妒,经常给王后使坏,故意把脏活累活派给她。一大早天还没亮,她就吵吵嚷嚷地把王后叫起来干活,一直干到日落西山,而且不能有丝毫的怠慢,稍有不是,非打即骂。

        又过几个月,王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了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婴。这家女主人本来无后,见婢子偏偏在她跟前生了个漂漂亮亮的男婴,不禁妒心似火,十分恼怒,对着王后叫骂道:“你这个臭婢子,也配生孩子吗?”然后就逼着王后把儿子杀掉。

        那时婢子即为奴,就要完全听凭主人的吩咐。主人叫你死,你就不能活。王后此时没有办法,于是硬着心肠含着泪杀死了新生儿子,然后带着死婴去墓地埋葬。

        王后去埋死婴,正好与看守墓地的国王相见。相见之后都有干言万语,但他们并没有流露出任何委屈和不满,没有任何抱怨。他们正在说话的时候,须臾之间,真是恍惚如梦,刚才还在冷清的墓地,现在却回到了本国,身上着的是国王和王后的服装,坐的是正殿宝座,一切又恢复到原来的模样。更令他们喜不自胜的是,他们所为之惋惜、日夜思念的已经被埋掉的儿子,此时却活生生地出现在他们的眼前,正在伸着小手,甜密地向他们微笑呢!

        国王、王后正在惊疑之间,正不知这是怎么回事,只见文殊菩萨端坐空中的一朵大宝莲荷花上,现出五色真身,向他们夫妇二人称赞说:“善哉!果然名不虚传,你们普救众生,广为布施,可真是至诚至信,真心实意,真是了不起啊!”

        国王、王后这才悟到,原来的一切都是菩萨显灵,在考验他们是否真诚。他们此时不禁为自己经受了考验感到由衷的喜悦,连忙向文殊恭敬行礼。

        文殊菩萨见国王、王后果然是人间少有的至诚至善之人,自然也非常高兴。在文殊四方讲法的时候,经常以国王、王后作为宣扬佛法的例子,广为宣传。国王、王后的作为,也使得各国人众十分震动,而本国之人更不用说了,都以国王、王后为榜样,广行善事,后来都在修道上有所进境。国王及王后呢?最后都双双修成了正果。

        佛告诉阿难说:“当时的国王,就是我的前身。那王后就是现在的瞿夷,太子就是现在的罗云。”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布施不是花钱买功,而是舍弃贪欲![219]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246]

  • 不要因为善良,给别人撑伞,淋湿了自己[224]

  • 深山修行人,遇两次考验丧定功坠落为鸟身,最终明白何谓四大皆空[226]

  • 佛教如何看待“爱”?宗舜法师:佛教不是爱的宗教[325]

  • 人性最大的善,是不让别人为难[366]

  •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来历[469]

  • 慈悲的四重境界[461]

  • 灵魂的品级[582]

  • 你是境随心转,还是心随境转?[863]

  • 佛说:为什么善良的人一生痛苦磨难多![530]

  •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505]

  • 世上最厉害的福报,整整读了五遍,太透彻了[788]

  • 状态对了,人生就顺了[692]

  • 自己因果自己了,自己修行自己好[681]

  • 百岁高僧讲修行心得,颠覆90%的修行人![873]

  • 心灵的屋檐[704]

  • 慈悲的力量[744]

  • 最高级的善良,是学会共情[783]

  • 一切修行,归根结底都是“修心”[90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