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03]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19]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30]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40]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40]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59]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09]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5]

  • 十问时间[190]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0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人生的三次觉醒:认识自己、修炼自己、善待自己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963   时间:2022-10-2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10月26日  佛学研究网

        常观己心,莫向外求。

        王阳明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人生海海,复杂繁芜,但万般根源,皆藏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

        正确认识自己,潜心修炼自己,从容善待自己。

        一个人只有经历了这三次觉醒,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认识自己

        《淮南子》中写到:“目见百步之外,不能自见其眦。”

        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见自己的眼角。由此可见,人这一生,最难的就是认清自己。

        想起这样一则故事:

        有只老鼠,整日寄居在佛塔顶上,受人叩拜,食用贡品,并为此志得意满。

        有一天,一只饥饿的野猫闯了进来,将它死死按住。

        老鼠叫嚣:“人人都向我叩头,你居然如此不敬?”

        野猫却轻蔑一笑:“大家拜的是佛祖,和你有什么关系?”

        老鼠一惊,可为时已晚,下一秒便葬于野猫腹中。

        生活之中,许多人总是高估自己:错把平台当本事,总贪天功为己功。

        但事实上,盲目自信必然致败。唯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在人生中免入歧途。

        孝惠帝二年,相国萧何去世,曹参接任。

        众人拭目以待,期望他能有一番崭新的作为。

        却不想,曹参只知“因循守旧”,所有政策、安排,均沿袭萧何的做法。

        汉惠帝心有不满,当面质问其缘由。

        曹参却并未直言,而是反问:“陛下自以为比高祖皇帝如何?而臣与萧何相比又如何?”

        皇帝嗔怒:“我岂敢与先帝相比!”

        而后,又不假思索地说:“你自然也不及萧何!”

        曹参闻言,娓娓道来:“高帝与萧何共定天下,朝政清明,百姓安乐。您与我只需继承原来的章法,便可安邦定国,又何必节外生枝呢?”

        汉惠帝顿悟,对其赞叹不已。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只是聪明。看透自己,才算智慧。

        当一个人悟透了自己,便能扬长避短,找准定位,在前行之路上,走得平稳踏实。

        二、修炼自己

        《菜根谭》中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意思是:蛰伏许久的鸟,必能飞得更高。最先开放的花,定然谢得更早。

        花鸟的精彩,尚且离不开时间的沉淀;人生的成就,更需要在经历中淬炼打磨。

        战国时期,苏秦游历各国,希望能一展抱负,缔造伟业。

        他一连向秦王上书十几次,却始终杳无音讯,最终只得狼狈而返。

        到家以后,迎接他的是一片冷嘲热讽:

        妻子冷眼相待,一言不发。嫂嫂更是处处为难,甚至连饭都不给他吃。

        但苏秦并没有抱怨,他深知只有修炼自己,功成名就,才能改变局面。

        于是,他翻出《阴符经》,日夜参修,勤加揣摩,精研纵横之术。

        夜深困怠,便拿锥子狠扎自己,就连鲜血流到脚踝,也咬牙硬撑。

        三年以后,苏秦再度出山,四处游说,最终合纵成功,身挂六国相印,无限风光。

        《诗经》有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一个人只有如骨器般不断切磋自己,像玉石般反复打磨自己,才能抵达人生的至高境界。

        有个著名的“竹子定律”:

        竹子用了4年时间,仅长了3cm。可从第五年,每天的速度便是30cm,六周时间就长了15米。

        其实,前四年它并未停歇,而是在昏暗的地下破土扎根,汲取养分,最终才“一步登天”。

        古人云:“厚积而薄发。”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自我积累、修行的过程。

        知识需要积贮,技术需要研习,感情需要沉淀,心智需要磨炼。

        一个人只有熬得住艰辛,下得了功夫,才能成得了大事,享得了长远。

        三、善待自己

        苏轼在《蚁附于芥》中,描写了一则趣事:

        一只蚂蚁低头赶路,却不想被一盆突然泼出的水,冲了起来。

        慌乱之中,它爬上一根小草,无助飘荡,满心绝望。

        可没过一会儿,积水悄然退去,蚂蚁竟就此顺利脱困。

        蚂蚁如此,人生亦然。

        世事无常,起起落落。一味执拗自苦,多半于事无补。

        倒不如善待自己,顺其自然,反而能柳暗花明,在不经意间迎来转机。

        作为清朝一代名臣,左宗棠声名赫赫。

        可回溯他的人生,40岁前,竟近乎失意潦倒,一事无成。

        出身书香门第的他,4岁启蒙,15岁参加府诗,20岁成功中举。

        但此后6年,即便他日夜苦读,3次会试均不及第。

        此时的他,深刻意识到强逼下去,也只会徒劳,便索性放过自己,彻底退出会试。

        卸下精神枷锁后,左宗棠的人生,反而豁然开朗。

        他充分研判自身情况,定下了“教书、种田、绘图”三个新方向:

        他凭借自己积累的学识,为达官贵人家的子弟教学,以此养家糊口。

        他顺应当时“经世致用”的潮流,通过种地,来熟悉对社会和民生有用的实务。

        除此之外,他遍览专著,绘制清朝国家地图,并将自己军事地理的研究心得撰写成书。

        有了这些专业经验的傍身,左宗棠很快赢得了一批理念相同的重臣青睐,并通过推荐,成功入朝为官。

        律禅师曾说:“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尽其在我,顺其自然。”

        随心而动,无谓强求,才是最精妙的为人处世之法。

        试着善待自己:该放下的放下,该看开的看开,该转弯的转弯。

        失去的一切,会在冥冥之中,以另外一种方式悄然归来。

        佛经有言:“常观己心,莫向外求。”

        人这一生,就是在自我探求中,逐步觉醒的过程。

        认识自己的局限,修炼自己的本领,放下自己的执念。

        往后余生,在生活的修道场中,由内出发,向上成长,活出一世通透。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人性四大弱点[234]

  • 要照顾自己的心,不要在意外面的境![401]

  • 有一种缘分叫:明明相爱,却彼此伤害[677]

  • 佛菩萨半睁着眼的秘密,原来如此[568]

  • 爱自己的十项修炼[621]

  • 人生的三次觉醒: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804]

  • 2023最好的活法:手心向下,目光向内,脚步向前[692]

  • 一行禅师:佛陀开悟那一天发生了什么?[834]

  • 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737]

  • 人生三境界:阅己,越己,悦己[729]

  • "活着,为了什么?" 聆听四位大师的领悟[875]

  • 看到自己的烦恼,如何从烦恼中解脱?[909]

  • 内观生命之美:寻找一个途径抵达自己[890]

  • 死亡能让每个人“觉醒”,但你不必等到那一刻[821]

  • 开悟前“我在活着”,开悟后“我看着我在活着”[1154]

  • 认识你的心,这里是一切力量的根源[997]

  • 当你成为爱,所有的资源都会涌向你![942]

  • 四句话教你摆脱焦虑,快速停止胡思乱想[969]

  • 彻底觉醒不空过此生:无念、无相、无住[1468]

  • 真正的强者:低处渡己,高处渡人[114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