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08]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0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08]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13]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5]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51]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53]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1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57]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35]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20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3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佛印禅师:世间谁是无事人?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314   时间:2022-10-1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10月14日  佛学研究网

        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佛印了元禅师,是一位身宽体胖的乐天派僧人。

        相传他和苏轼交情甚密,他们经常一起游山玩水,和诗作对,参禅悟道。

        南宋时期,还有人专门编撰了《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构想出许多关于两人的有趣对话。

        而在明清时期的小说故事里,佛印和尚又扮演着为苏轼指引度脱的智者形象。

        那么,真实的佛印和尚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看到齐安江游泳嬉戏的孩童们,经常能捡到色泽好看又形貌奇怪的石头,便用饼子零食和他们交换了不少。

        他把这些小石头做成盆景,当作供品送给了自己欣赏的僧人;并自嘲道:“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盖自苏子瞻始。”

        而收下这些石子的僧人,正是佛印了元和尚。

        1

        后世的人们提起了元,总喜欢讲一讲关于他和苏轼的那些未必真实的互动趣事;

        比如他俩今天谁又写了首嘲笑、打趣对方的诗,明天谁又用“谐音梗”让对方在对对联时甘拜下风……

        却经常性地忽略了了元和尚本身的性格和特点——而这些,恐怕一两句话也很难说清楚。

        从官方记载上看,了元是禅宗一脉云门宗的禅师,曾先后在江西、江苏、湖北等多地的寺院当过住持;

        同时,他还特别关心净土宗思想,也曾整编过白莲社流派,担任过青松社的社主。

        在民间传闻里,有人说他天生幽默,是个难得的有趣之人:

        “金山寺僧了元,滑稽人也。”——朱彧《萍洲可谈》

        也有人说他脾气其实挺大的,动不动就骂身边的人:

        “绝不喜人记录其语,见必骂……”——《禅林僧宝传》

        有人说他像弥勒佛一样大腹便便、自在乐观: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魏学洢《核舟记》

        也有人说他出行仪仗庞大,像个俗不可耐的“多事”的暴发户:

        “逢佛印禅师元公出山,重荷者百夫,拥舆者十许夫,巷陌聚观,喧吠鸡犬……”——慧洪《冷斋夜话》

        而在明清时期的小说故事里,了元和尚甚至可以成为苏轼前世的佛门师兄弟,今生与东坡续缘,亦是为度其离苦得乐,修成正果……

        上述这些或直接定义,或侧面描述,或夸张演绎的话语,给我们展现的了元形象是多面复杂的,是变化不定的,甚至有时候是带有矛盾的。

        为什么他身为禅门中人,却又对净土宗情有独钟?

        为什么他的性格可以在风趣诙谐的同时,又具有严肃冷峻的一面?

        究竟“世间无事人”是他的特点,还是“世间多事人”才是他的本貌?

        也许这一切的答案,来自于宋代的佛教本身。

        2

        从唐代中期开始,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就已经出现了统摄合体的势头,大家互相借鉴发展,努力而艰难地把自己的思想传承下去。

        当时间来到北宋时,佛教对外力主儒释道合流,对内则是继续坚持净土宗与禅宗的“禅净合一”。

        所以宋代的僧人们,很多人都会注重修持,兼修净土法门。

        这也就不难理解,云门宗的禅僧佛印了元,为什么会担任过青松社的社主了——

        一个人不管多么聪明智慧,他都很难跳脱出时代的河流,就像一张饼再大也大不过烙饼的锅一样;

        宋代的禅宗比起唐代,本来就具有更加顺应世俗的风格。

        禅僧们不再是扎根于山野的遗世独立的自在之人,他们顺应着国家对丛林的强大管控,并更加主动且努力地与当权者联系到一起。

        苏轼其实就用“奔走王公,汹汹都邑”的词汇描写过这一时期的僧人,当然他在不知不觉中也把了元和尚嘲讽了进去;

        但我们难以否认的是,了元和尚确实结交了不少达官贵胄,除了苏东坡之外,王安石、周敦颐等人其实都和他关系不错;

        而苏轼本人,除了了元和尚之外,也是许多声名显著的禅师的挚友。

        也许在真实的历史上,苏轼与佛印未必真就是彼此难以取代的知己——

        我和你书信交心,我和你游山玩水,我和你坐而论道;

        但是,我同样可以和其他人做这些事情。

        毕竟,这世界这么大,人又那么多,谁和谁又能有多少不同呢?

        所以更大的可能是,苏轼仅仅是了元许多达官贵人、文坛名流朋友里的一员;

        而了元禅师,亦不过苏轼许多方外之交中的颇有默契的一位。

        基于社交礼仪,基于风俗影响,甚至可能基于积累人脉的需求,他们相识相遇——这便给后人编纂那些充满禅理的公案故事,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也许为了迎合苏东坡豁达的性格,佛印在和他社交时,可以让自己变得达观开朗;

        而苏东坡便也不吝笔墨,挥笔写下一些诗歌文章,记录自己与禅师的情谊。

        只是后人读起苏轼写给佛印的诗的时候,总觉得比起他那些名留青史的词,虽然多了一份看似圆融的禅机,却少了几许源自心底的真情。

        3

        其实,从了元和尚的称呼上,我们便能看到宋代的禅僧,与唐代的不同。

        “佛印禅师”这四个字,是了元示寂后,朝廷的朝廷赐号——宋代以后,禅僧的称呼,多用朝廷赐号和道号;

        而在唐代,比如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赵州从谂等等,禅师的称呼一般来说都是山号、寺号;

        称呼的不同看似细微末节,却也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僧人,身份、地位以及心态上的那些微妙而有趣的差异。

        从现在的视角回望过去,我们很难说这些变化到底是好是坏,因为现实中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用好坏来评判的。

        我们能知道的是,曾经在唐代初期到中期,那些有着自己独立思想、超然物外的一群和尚们的尝试和努力,到了后来似乎并没有按照原本的预期和剧本行进下去;

        就像一条倔强的溪流,它曾经在山野流淌,在崖边跳跃,它想看到一些其他河流不曾触及的风景,它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活泼而创新的河道;

        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它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殊途同归地汇入大海,似乎和一滴水溶于海没什么区别,似乎曾经的特立独行也已然仅剩下破碎的泡影;

        也许它从此不必担心自己是否会突然干涸,但它却再也不是那条,自由而倔强的溪流了……

        4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据说,某次苏轼拜访佛印禅师时,禅师知道他爱吃东坡肉,便专门烧了一锅,只是不知为何,那锅肉突然不见了。

        想必当时的场景,两人都心有灵犀地仰天大笑,苏轼的笑特别爽朗,佛印的笑很有禅机……

        所以呀,这佛印了元禅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可以说他是典型的宋代禅师,他在平时的生活里,可能有点儿“官僚化”,可能有点儿“御用化”,可能有点儿“世俗化”;

        当然,这也不耽误他是个很有趣也很有故事的人;

        只是时间过去那么久了,谁又会明了这些“不重要”的细节呢?

        不论是苏轼还是佛印,他们都成了故事里的人,成了历史里的景,成了我们的谈资,也成了我们在纷乱生活里的一点向往。

        于是每个人的心里,就都有了一位属于自己刻画的,佛印了元禅师。

        参考资料:
        1.董雪明:《苏轼的参禅活动与禅学思想》,南昌大学学报,2003.03
        2.郭伟:《浅议明清小说笔记中的佛印形象》,高等函授学报,2012.02
        3.喻世华:《苏轼与佛印交游考》,江苏大学学报,2013.04
        4.叶翔羚:《苏轼的交游与文学》,2014.05
        5.邢爽:《佛学与北宋士大夫的精神世界》,2015.04
        6.孙昌武:《禅宗十五讲》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苏轼不可不读的十首词,人间万事,不过如此[820]

  • 10个哲理笑话,让你顿悟人生[888]

  • 十个幽默故事让你看懂人生[1260]

  • 读懂苏轼这7首禅诗,世间万事,不过如此![1823]

  • 何为“自心净土”[3870]

  • 漫谈净土与禅[4226]

  • 观音法门与念佛求生净土[2744]

  • 精神的突围——东坡的黄州岁月[2159]

  • 你的家庭就是净土,就是你的寂静处![2221]

  • 藻饰万象:苏轼题画诗与佛教[2736]

  • 恭迎弥陀圣诞|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2489]

  • 不影响工作,他认真修三年,自在成就![2477]

  • 袁宏道净土归趣略析[2449]

  • 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2165]

  • 我们身上被多少根绳子绑住?[2352]

  • 苏轼悲天怜悯的《焰口召请文》 ,震憾灵魂最深处[2705]

  • 红尘滚滚,你真的看破了吗?[2671]

  • 弥陀信仰"中国化"与"中国弥陀学″文明意蕴[3785]

  • 一声炸雷让这位“杠精”禅师突然开悟,之后他慈悲到这种程度[2697]

  • 惠空法师:从禅、净兴衰思考中国佛教之未来[345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