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00]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14]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13]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03]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03]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21]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2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20]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42]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130]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122]

  • 思维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13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3思想哲学 >> 正文


    “心灵枯竭”的根本原因:你认为你是自己的心智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736   时间:2022-10-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10月2日  佛学研究网

        在开悟的状态中,必要时你还是会用心智思考,但会比以前更专注、更有效率。

        当你真的需要使用心智,特别是必须找到一个具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时,你会在思想与定静之间、心智与无念之间来回摆荡,各停留几分钟。

        无念,是有意识但无思想,这样才会有创意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思想才会有真正的力量。

        如果只有思想,而不与更广大的意识范畴连结在一块儿,那么这样的思想很快会变得贫瘠、病态、具破坏性。

        01 心灵枯竭的根本原因

        当下时刻蕴含着解脱的关键,但只要你认为你是你的心智,就无法找到当下时刻。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会基于个人和文化上的制约,而塑造一个自己是谁的心理形象。我们可以称这个虚假的自我为小我(ego),它由心智活动组成,而且只能经由不断地思考而存活。

        小我这个名词,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意义,但是当我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指的是经由无意识地与心智认同而产生的虚假自我。

        对小我来说,当下时刻几乎不存在,只有过去和未来才是重要的——完全颠倒是非。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当心智处于小我模式时,功能完全失调。小我关心的始终是如何让过去存活下来,因为如果没有过去,那么你是谁呢?

        它也不断把自己投射到未来,以确保能继续存活,并且在未来寻求某种形式的慰藉或满足。它会说:“有一天,当这个、那个或其他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就会OK了、快乐了、平静了。”

        即使当小我看起来是关切当下的,它所关切的也不是眼前的当下,因为小我看待当下的方式完全错误——它是以过去的眼光来看的。或者,小我会将当下贬低为一个达到目标的手段,而它所谓的目标,却永远存在心智投射出的未来之中。观察你的心智,然后你会看见这就是小我运作的方式。

        当下时刻蕴含着解脱的关键,但只要你认为你是你的心智,就无法找到当下时刻。开悟意味著超越思想。在开悟的状态中,必要时你还是会用心智思考,但会比以前更专注、更有效率。你大部分是为了实际用途而使用心智,而且你摆脱了不由自主的内在对话,因而感受到内在的定静。

        当你真的需要使用心智,特别是必须找到一个具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时,你会在思想与定静之间、心智与无念之间来回摆荡,各停留几分钟。

        无念是有意识但无思想,这样才会有创意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思想才会有真正的力量。如果只有思想,而不与更广大的意识范畴连结在一块儿,那么这样的思想很快会变得贫瘠、病态、具破坏性。

        02 将无意识的心智活动带入觉知之中

        习惯性地自问:此刻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事?

        这个问题会指引你正确的方向。

        我在这里使用"心智"这个词的时候,指的不单是思想,还包含了你的情绪,以及所有无意识的心理-情绪反应模式。情绪在心智与身体交会之处升起,它是身体对心智的反应——或者可以说,它是心智在身体上的一个反映。

        你愈是与思考、喜恶、批判和阐释认同——也就是说,当你愈没有以观察者的意识临在时——情绪能量的负荷就愈重,无论你有没有觉察到。如果你无法感受自己的情绪,或是切断了与情绪的连结,那么你最终会在纯粹肉体的层面上经历到这些情绪,它们可能会变成生理问题或征兆。

        如果你很难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可以先试著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内在能量场上,从内在感受你的身体。这也会将你和你的情绪连结在一起。

        如果你真想了解你的心智,你的身体始终会提供真实的反映。所以,试著在身体内看著情绪,或是去感受它。如果情绪和思想之间有很明显的分歧,那么思想永远是说谎的那一方,情绪则始终真实。这里所谓的真实,指的并非你是谁的终极真相,而是你当时心智状态的相对真实。

        也许你尚未能将无意识的心智活动带入觉知之中,而使它们变成思想,但它们始终都会在身体上反映成情绪,而你是可以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的。

        用这种方式观察情绪,基本上和我早先说的"倾听或观察一个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的差别就是,思想在你的脑袋里,情绪却有一个很强的生理成分,所以主要是在身体上被感受到。

        只要能观察到你的情绪,你就可以允许它存在,而不被它控制。你就不再是你的情绪了,你成了观察者,观察的临在。

        如果你这样持续练习,内在所有的无意识都会被带到意识之光中。

        习惯性地自问:此刻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事?

        这个问题会指引你正确的方向。但是不要分析,只要观察。要向内聚精会神,感受情绪的能量。如果当时没有情绪存在,就把注意力更深地带入身体的内在能量场,那是进入本体的大门。

        03 真爱不会让你受苦

        它是你自然状态的一部份,它可以被心智遮蔽于一时,却永远无法被摧毁。

        爱或喜悦等正面的情感是你与存在有了内在联系后,自然状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当你的思想流产生间隙的时候,爱(love)和喜悦(joy)的惊鸿一瞥,或者短暂的深度和平(peace),便可能来临。

        对大多数人来讲,只有当殊胜大美当前、体能发挥至极限、甚或生死交关的当头,才会引发出心智的“失语状态”。这样的间隙,才会出奇不意地发生。这时内在的寂静突然来临。在这份寂静中沁沁而出的,是一股微妙又强烈的喜悦、爱和和平。

        通常这种时刻只是浮光掠影,一闪即逝。因为心智又忙不迭地履行它制造噪音的活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考。在你没有把自己由心智的铁牢中解脱出来之前,爱、喜悦和和平便不可能滋长。

        不过它们并不是我所谓的情绪。爱、喜悦和和平,在一个比情绪更深的层面。因此你势必先要全然地意识到你的情绪,并且能够感觉它们之后,才能进一步感觉到那超越情绪的爱、喜悦和和平。情绪这个字的原意是“干扰”,它源自拉丁文的emovere——“打扰”的意思。

        爱、喜悦和和平,是存在的深层状态,或者更贴切的说法是:与存在的内在联系状态的三个面向。在这种状况下,它们没有对立。这是因为它们源自于心智之外的缘故。情绪则另当别论,它是二元性心智的一部份。它受制于对立法则。简言之,就是有好必有坏的意思。

        因此在一个无明的、心智认同的情况下,往往被误称为喜悦的,其实只是痛苦/享乐的交递循环里,短暂的享乐罢了。享乐不同于喜悦的内发,它总是向外攀援而来的。同一个事物,今天带给你享乐,明天却让你痛苦,或者是离你而去,让你在匮乏中痛苦。

        而那被称之为爱的,也许能带给你一时的欢乐和刺激,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上了瘾的攀缘,在极度需求的情况下,可以瞬间由爱生恨。许多"爱"的关系在蜜月期结束之后,便在爱、恨、吸引、攻击之间摆荡。

        真爱不会让你受苦,它怎么会呢?它不会在瞬间转爱为恨。真正的喜悦,也不会变成痛苦。

        我曾经说过,即使在你开悟之前——在你解脱心牢之前——你也许浅尝过真爱、真喜悦,或者深度的内在和平,它虽静止却生机昂然。

        这些都是你真如本性的面向,却遭到心智的蒙蔽。即使在一个"正常"的爱瘾关系里,也会觉受到一种更纯真、更不可毁灭的片刻。不过它们也只是春光乍现,随即又被心智的干扰遮蔽了。你也许有如失去瑰宝之痛,或者你的心智会说服你说,毕竟这只是一场空幻。

        事实上,它既不是空幻,你也不可能失去它。它是你自然状态的一部份,它可以被心智遮蔽于一时,却永远无法被摧毁。纵或乌云铺天盖地,太阳却不曾消失。而太阳就在乌云的另一端。

        04 走出苦与乐的往复循环

        只要你与心智认同,也就是说,只要你在灵性上是无意识的,你便难逃痛苦的藩篱。

        佛陀说痛苦或受苦,源自于欲望和渴求,所以断欲是离苦的究竟之道。所有的渴求,全都是心智为了取代存在的喜悦,而向外境和未来寻求救赎或成就。

        只要我还是我的心智,那么我就是那些渴求、那些需要、那些匮乏,脆弱、和厌离。离开它们,便没有“我”。我只是一个可能性、一个有待实现的潜力、一颗尚未萌芽的种籽。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我,即使对解脱或开悟的欲求,都只是另一个要在未来付诸实现或完成的渴求。因此,切勿寻求欲望的解脱,或“达成”开悟。要变成临在。以心智观察者的身份临在。而不要套佛陀的话、要当佛陀、要当“觉悟者”——佛陀这个字的本意。

        自从人类进入时间和心智的领域,丧失了对存在的觉和,便被痛苦折磨。人类在痛苦中,视自己为了无意义的断瓦残片,在一个疏离的宇宙中,断绝了自己和源头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

        只要你与心智认同,也就是说,只要你在灵性上是无意识的,你便难逃痛苦的藩篱。我所谈的主要是指情绪的痛苦。它是生理痛苦和生理疾病的元凶。怨憎、恨、自怜、愧疚、愤怒、沮丧、嫉妒等,甚至最轻微的恼怒,都是痛苦的形式。而每一个享乐或情绪的"high"里都潜伏了痛苦的种籽: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必将应时而显。

        任何一个曾经藉毒取“骇”(high)的人,都知道骇的尽头就是“漏”(low)——乐极生痛的道理。

        也有许多人,由亲身的经验得知:一份亲密关系居然会在反掌之间,由享乐的源头变成了痛苦的渊薮。

        从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正、负两极都是底层痛苦的一体两面。而这个底层的痛苦,与心智认同的我执意识状态是如影随形、不可分割的。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不可思议![221]

  • 8个心灵成长与自我疗愈法则: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成为真正的自己[208]

  • 佛说苦与乐,如何“离苦得乐”[317]

  • 真正厉害的人,往往都很“笨”[539]

  • 节后上班如渡劫?听取高僧一番话,不用渡劫心也轻[481]

  • 被疫情颠覆的认知,现在知道还不晚[466]

  • 凡是发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501]

  • 心灵的换位![522]

  • 每个人自带能量:让自己拥有强大能量场的五大秘密[698]

  • 4个简单技巧,改写潜意识里的消极程序[663]

  • 王阳明:真正内心强大的人,身上往往有四种“力量”[714]

  • 情绪管理三个阶段:无意识的发泄到有意识的觉察![635]

  • 8个心灵成长法则:活出自己的天赋使命,这些你需要做到[671]

  • 语言背后的潜意识,正在影响你生命中的一切[741]

  • 控制不住情绪怎么办?提升觉知力的方法[690]

  • 一个和尚的山居感悟:特殊时期,不妨放下一些东西[669]

  • 苦乐自渡,别人难悟![814]

  • 什么是人生,这是最优雅的回答![983]

  • 一位高僧对六个最世俗问题的回答,太妙了![1472]

  • 人生苦乐,经历就是收获[147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