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26]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17]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03]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60]

  • 做人,不能太飘[108]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77]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69]

  • 学会哄自己开心[147]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1]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68]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89]

  • 灵润、神泰和义荣的佛性论辩[17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661   时间:2022-9-23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9月23日    佛学研究网

        宋代的诗歌仍然继续着唐代的繁盛,并且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诗歌的另一种形式——词,也脱颖而出,达到了它在历史发展的最高潮,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写了“唐诗宋词”的时代发展篇章。同时,宋代的诗(词)人亦延续着同佛教(禅宗)僧人密切交往的传统。

        亦如前述,经历了发展之“第一次高潮”的灵隐寺,在唐武宗的“会昌法难”(发生于会昌年的灭佛运动)中受到了重创。不过,幸得吴越王时期的“吴越之治”,使得杭州成为了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亦是当时的佛教中心。因而,灵隐寺得以佛光重现,在进入宋代之后获得了它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在中国古代诗坛上,著名的诗人与僧人交游并留下诸多“著名”的趣闻轶事者,当首推宋代的诗(词)人苏轼(苏东坡)。苏轼与佛教僧人的亲近有着家族的传统渊源,他的父亲苏洵就曾与云门名僧圆通居讷和宝月大师相交甚密,甚而僧传还将其列为居讷法嗣,而苏轼的母亲亦笃信佛教。他成年后走上“好佛”之路,则是受到了太原监军王大年的影响。和他的前辈李白一样,苏轼亦遍游名山大寺,广交名僧大德。佛印、慧辩、辩才、梵臻、怀琏、契嵩、惠勤、惠思等都成为了他的至交和相知,故而他自称“吴越名僧与余善者十九”。

        在宋代的诗人所写的有关灵隐寺的诗词中,亦当首推苏轼的诗词。这当然得益于他广与僧人的交游,特别是作为灵隐寺住持的契嵩的交往。同时,他曾两次在杭州为官,亦为他深入接触和了解灵隐寺,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他在《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一诗中这样说道: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不劳折简呼。
        四方宦游散其孥,宫阙留与闲人娱。
        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松百尺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清风徐来惊睡余,遂超羲皇傲几蘧。
        归时栖鸦正毕逋,孤烟落日不可摹。

        苏轼的这首游灵隐寺的诗,虽然亦可称为七言诗,但已经脱离了原来七言律诗的格式,如第一句便只用了六个字“君不见,钱塘湖”,读起来朗朗上口,使人感到诗歌的平实和清新。而通过对寺院及周边景观和法物的描写,由内到外,层层递进,并使用动静相结合手法,将灵隐寺的庄严、神圣,以及浓浓的禅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而在同样是以六个字开头的诗歌中,苏轼则并不拘泥于字数的限制,在一些地方灵活地使用了九个字的句子,使诗歌读起来更能抑扬顿挫,更加完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其《闻林夫当徙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内容如下:
     
        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无情有意两莫测,
        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
        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
        今君欲作灵隐居,葛布草屦随僧蔬。
        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
        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由上可见,苏轼有关灵隐寺的诗歌并没有按照严格意义上的“律诗”规则来写作,而是采用了根据内容和吟诵的需要而增减字数的方法,表明了他在诗歌创作方法上的突破和创新。
     
        众所周知,宋代亦是词的发展的鼎盛期。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词人,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而就关涉到灵隐寺而言,尽管没有能看到他有关灵隐寺的词作,但他的前辈、宋初的词人潘阆则留下了著名的《酒泉子·长忆西山》,词曰: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
        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潘阆是宋初著名的隐士、文人。因性格疏狂,一生颠沛流离,仅仅做过短暂的滁州参军这样的卑微小吏,擅长诗,亦工词,今只有《酒泉子》十首存世,该《酒泉子·长忆西山》便是其中之第六。《酒泉子》十首讲述的都是对于杭州之山水湖泊以及寺庙的回忆,表达了他放怀湖山、超凡脱俗的思想情境,应为他漂泊于杭州期间之作。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262]

  •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678]

  •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796]

  • 灵隐寺的茶禅境界[3164]

  • 中国著名高校“云林棋禅雅会”在灵隐寺举行[2604]

  • “佛教法律问题研讨会”灵隐寺举行[3418]

  • 古刹灵隐寺举办研讨会探讨佛教法制化[3649]

  • 回眸灵隐寺:中国茶道始祖皎然法师[2696]

  • 灵隐寺的禅意茶香[4160]

  • 两岸雅士齐聚灵隐寺 禅·茶·乐对话西湖[6454]

  • “海峡两岸禅·茶·乐对话”活动将在杭州灵隐寺举行[5762]

  • 静静地走近[4584]

  • 灵隐寺保护始末[5183]

  • 江南古刹“咫尺西天” 浙江杭州灵隐寺[6827]

  • 图说中华名寺:杭州灵隐寺[4762]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唐诗鉴赏|宋之问|灵隐寺[470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