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0日 佛学研究网
“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皓月当空,凉风习习,又是一年中秋了。中秋节总令人联想起明月,佛教经典中,常把圆月比喻为觉性圆满,或者是菩提圆满。
每个人内心都有月亮,而且比天上的月亮更圆、更透亮。人的佛性就是像圆月一样光明,充满智慧,圆满无余。
中秋这一天是怎么来的,有怎样的习俗,又跟佛门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看。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中秋吃什么
佛经上往往以“满月”来意喻功德圆满,亦有“佛面犹如净满月”之喻,睹满月观佛心,佛心即慈悲心,中秋月圆阖家欢聚之日,正是举家行善之机。
“千善万善,不戒杀生不为真善。”想要获得欢喜和圆满,就要开启和培养内心的善念,减少恶念、恶行、恶言。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动物朋友的生命。选择素食,是对动物朋友的不忍,也是为自己和家人培福。
从养生的角度讲,也要多吃素,润燥养脾。中秋是一年气候转换的分界点。一过中秋,天气明显转凉,早晚温差大,人体新陈代谢渐缓,容易感冒、咳嗽。人和天地同气相求,养生重在潜阳养阴。所有与升阳、散阳有关的情绪、运动、饮食、穿衣都应有所收敛、节制。
佛门与明月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已经两千多年。当年佛陀在讲经说法时,常常会用天地万物来作比喻,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拿月亮来比人生。在黑暗中,能够给予各种烦恼、痛苦的百态人生以最圆满光明的,就是十五的月亮。烦恼渐断,智慧渐增,自知自觉逐步提高直至最圆满的境界,这一过程就好像是从初一到十五渐渐圆满的月亮。
一年四季当中,八月十五和二月十五这两个月圆之夜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二月十五是春天中间的一个十五,称中春;八月十五是秋天中间的一个十五,称中秋。二月十五中春之日,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日子;而八月十五则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一天,预示着无论佛陀化身住世与否,佛陀无边的智慧都是那么清净,那么清凉,普照着一切众生。
经典中的明月
佛教经典中用明月作种种譬喻,以导众生出离迷梦,回归自性。喻众生佛性本自清净圆满,如朗月当空喻红尘世间之虚幻,如水中捉月;喻佛性之真谛,如宝月琉璃。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大方广佛华严经》
皎月圆,行于虚空,清净无碍。 犹月行空,清净无碍。譬明眼人,涉履诸险,离诸疑惧。——《佛说月喻经》
一切众生本原佛性,譬如朗月当空,只为浮云翳障,不得显现。——《大般涅槃经》
犹如盛满月无云处空中,光明照世界一切皆乐见。释迦牟尼尊世间大导师,端严甚殊特名闻悉充满。月出白莲荣日现红莲敷,从佛受化者譬如华敷荣,开彼宿善根悉令见道迹。——《别译杂阿含经》
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 圆光普照于十方,喜舍慈悲皆具足。 ——《杂阿含》
复观此定犹如满月,一切妄想犹若浮云,又此正定如清凉风,能除虚空一切云翳,朗然清净光明照曜,一切有情见皆生喜。如是满月光明庄严,能施有情清凉安乐。如是静虑清凉之风,能除性空妄想云翳。正定满月出现世间大悲光明,能除有情诸烦恼热,使得清净安乐涅槃。——《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八》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
禅门里的中秋
人有心看月,月无心照人。有无成一片,方始得惺惺。——宋·大慧普觉禅师
中秋一夜月,露洒满林珠。弗弗轻风起。云开众壑殊。——宋·白云守端禅师
中秋月,中秋月,古今尽谓寻常别。别不别,皎皎清光遍大千,任从天下纭纭说。——宋·法演禅师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宋·慈受怀深禅师
非阙不知圆,非圆不知阙。圆阙本相因,本无圆与阙。——元·雪岩祖钦禅师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唐·栖白禅师
从本无心无可传,何须握地觅青天;无心恰似中秋月,照见三千与大千。——元·行端禅师
又逢中秋佳节,觉悟号邀您共赏佛经中的明月、禅诗中的中秋,愿您能借此盏明月的因缘,入佛智海,如意吉祥。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