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6日 佛学研究网
第一章 茶 道
要想通达茶道的奥义,大致没有十年、二十年的修行是不行的。茶道不仅仅是“喝”,它的技巧、它的礼法、它的道,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达其奥义,绝非易事。不懂茶法,只在技巧上徘徊是一般人所为。所以,可以说通达茶道奥义,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首先,从点茶的技巧上来说,有薄茶浓茶的调制方法以及饮茶方法的练习。然后是茶席上的茶具组合。各种茶道具的取放,必须和四季的变化相适应地进行组合搭配。还有红白喜事等等各自合乎仪轨的茶道具的组合摆放。另外还有早晨、白天、夜晚,不同时间的茶事,要体现不同的主题。招待客人的时候,不用心地做好怀石料理的准备也是不行的。这些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好的事。做一个能真正进行庭院布局的茶人也极其不易。茶人的行住坐卧和上述内容都要和谐起来,否则,就不合乎茶法。
并且,只懂得茶法也是不够的。懂得茶法,仅仅是知道而已。茶人不仅要知识渊博,更要穷尽茶道的奥义,自身苦心修行,和茶事融为一体,由此来体悟茶事。这是茶人内心的问题,而非别人所能教授的技法,也不是懂不懂茶法的事情。惟有自己独自一人,真诚地从心的安放处修为才可达到。
所谓心的安放处,就是程朱所说的“主一无适之心”,即将意念集中到一件事情上,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做到一心不乱。
用禅来说,这就叫“纯一无杂的三昧境地”。首先,将进入这个三昧境地做为第一个体验,由此悟解深刻的禅意,进而真正地体悟茶味,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领会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一边坐在仅有四、五个榻榻米的茶室里,一边领略坐在深山幽谷的心情,倾听釜中那不断的沸腾声,从中感受松风的妙音,心驰神往于大自然之中,将“小我”扩展为“大我”,开辟出天地一如的奇妙境界。这就是茶道三昧法悦的境界,和禅相融一体的意义,也在于此。
而且,由此乃至行住坐卧、举手投足,完全在和敬清寂的气氛中,彻底去掉“我心”,空掉 “自己”,以平静之心和他人相处,彼此尊敬。用佛法的语言来说,这就是“和敬”。在“六和敬”中,僧人被称为和合众。清净的、不掺杂利害观念的闲寂不动之心,被禅语称为“寂静无为之心”,这种心境没有造作造业的念头,特别被临济禅师所提倡。闲静枯淡的禅意,知足安分的生活,是茶禅共同所有的“三昧法悦”境界。相信到达这种境界的人,已经踏上了茶人所应该走的路。
第二章 何为禅
禅是印度语“禅那”的略称,意译有许多种意思:静虑、思惟修、功德丛林等等。这些都是对“禅”的说明,而非禅本意。禅是实修实证的东西,由着精神的高度统一而防止散乱之心,来真正地透悟自己。
一般人很难理解真正的自己。虽然禅用各种专门用语来表达这个自己,如“本来面目”、“一无位真人”、“主中主”等,但要真正地抓住“它”,十年、二十年的坐禅仍然是必要的。最好向禅师参学,严格地精进修行。
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无缘话题,好像在一个和我们的生活毫无任何密切关系的遥远之处。突然有一天,出现在身边时,原来生活就是禅,平常心就是道。这是非常流行的说法。
首先,我们的日常生活在从早到晚的二六时中,循环往复地运动着,从此至彼,从彼至此地不断运动着,有精神的,也有体力的。在那些繁忙的劳动中,偶尔得一时清闲,发现自己心中的宽阔天地,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是进入禅的第一步。
用通俗的话来说,这是自己的内观反省,也就是仔细地思惟那个如此地从早忙到晚的自己。用静静的、沉着的心,专注地找到自己。那个自己是没有分别的自己,是超越善恶、迷悟的对立的自己。那个自己作为主中之主,能够将“自己”这颗小我之心带向遍在宇宙的大心,这就是所谓看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本来模样,是禅的根本意义所在。
那个根本之处,也叫做“本来无一物”。然而在那个“本来无一物”中,有鲜花明月,也有楼台阁宇自由自在地随处显现。遇茶喝茶,逢饭吃饭的没有造作的行为,便是禅的体现,是最珍贵的事情。永嘉大师在其《证道歌》中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动中之静,不动智的神妙,便是禅,是禅的醍醐之味。
泽庵禅师著有《不动智神妙录》一书,这是作为向柳生但马守披显剑道极意而流传下来的。这是一本非常通俗易懂的书。书中对什么是“不动智”做了如下说明:
何为诸佛不动智?不动,不移也。智,智慧也。不动非石木无性之意。向前、向左、向右,向四面八方而动之心,不住其动,乃不动智也。
就是说,“不动智”是指心不停留在某一事物上,看见某物的时候,心不为其所留便是不动。为什么?心若留止于物,便会起分别妄念,便是动。泽庵禅师称之为“无明住地烦恼”,是说心停住下来,分别便起,烦恼便生,本心便不能自由自在地运动。
关于本心,泽庵禅师说:
本心,不停两处,全体遍在。妄心,止思一处。本心集止一处便成妄心。本心,失于时所而非失。本心如水,不住一处。妄心如冰,冰无洗物之用。化冰为水,自由流动,亦能洗物。心若住于一事一处,如冰不能自由流动,亦如冰不能用以洗物。心如水般融于全身,随所而欲,乃本心也!
这个说明告诉我们,本心和妄心本为一体。本心是未来之心,妄心乃本心停住于分别之处而起。用另一种话来说,妄心和本心便是有心和无心。有心是分别思虑所生之心,止思在某一处,不能自由运动。相反地,无心是没有分别、没有思虑的。无心无处不在,自由去来,不住任何一处。
无心不是瓦石那样的没有心灵,只是心不住一处地随时随地地自由运动,随时随地地自由应用。这也叫“前后际断之活用”。全部身心、灵魂都专注在一点上,不瞻前顾后地抓住当下。这就是纵横都没有毫发可插之缝隙,快如电光石火的禅机。禅家都尊重这一点,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便是禅的灵活作用。这绝非易事,没有十年、二十年的棒下修行,一上来就要达到真正的悟境是不可能的。
第三章 茶道和禅的关系
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有一首和歌写道:
茶道无非点茶烧水,喝而知其事
这首和歌的意思是不能用一般常识简单地来解释的。茶道只是烧水煮茶这样的事,似乎谁都明白,但谁都不容易明白。这里表达的深刻含义,只有深入修行,通达茶道奥义的人才能够领悟。不深入地品味那深处之意是不行的。后来这首歌被改为:
茶道无非点茶烧水,喝而知其本
说真的,这首歌非这么改不可。这个“本”字,是茶道的精神所在,而领悟茶的精神是最为重要的。说茶道只是烧水、点茶、喝,并不是茶道的全部,而属于茶事之一。在茶道,不用说有日常的实际生活,也有其艺术,乃至宗教生活。
例如:日常的行住坐卧,进退举止都非常严格。茶席的清洁、置物,道具的摆放也都非常讲究细致周密。这是茶道的艺术性。没有面向这一切的广泛能力是不行的。从建筑、绘画、工艺品,直到园艺,茶人对此所持有的趣味,皆着眼于茶道文化。他所有的好恶,都表现着茶道的特色,渗透着茶道的艺术之美。因此,自己自身的见解以及思考方法也渗透在这种艺术之美中,而这种渗透在艺术性中的东西又渗透着茶道精神。继续深入这种渗透,便和宗教相通。
就宗教意义上来说,绝大多数人会从禅的修行起步,为领悟其精髓而精进修行。例如:茶祖珠光参一休和尚、绍鸥参大林和尚、利休参古溪和尚、还有宗旦参清严和尚等。他们各自达到了极高的悟境,从而尽可能地体悟到了茶道的精神。然后,他们还继续积累实际的修行经验,直到悟出禅的精髓为止。像千利休就从大德寺的古溪和尚处获得“三十年饱参之人”的印可,还有宗旦的悟境也是许多禅僧所不及的。宗旦甘于清贫,在枯淡的生活中,写出了表现茶道精神的著作,千古流传。
所以,《山上宗二记》一书中说:“茶道出自禅宗,为僧人所行。珠光、绍鸥皆如是。”《南坊录》中也说:“以佛法修行得道,乃茶道第一大事也。”千宗旦在《茶禅同一味》一书中,更进一步地主张茶即禅、禅心茶之说,并以身印证之。
茶道和禅的一致之处在于使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扩展,产生积极的意义,直至他精神体系的最终点,茶和禅便会合而为一。用茶道的专用语来说,那就是“佗”。也有人称之为:“露地空草庵”。那空草庵所贯穿的意义,正是茶道的根本原理。
闲静露地 浮世之外;洒落一切 心中尘埃
这是千利休的一首名诗。此处的露地不是简单的庭院,而是世俗之外的茶道境地。不满世俗生活,难以再居于其中时,舍弃那个世俗的社会,从中摆脱出来,成为“幽寂”人,过“幽寂”的生活,这就是茶道人生。这种生活体系中有一道栋梁,那就是禅的修为。
虽然有人认为茶人是厌倦世俗生活、脱离现实世界的人,但未必如此。茶人并非是厌世、悲观,才从那些世俗生活中超越出来。摆脱现实生活的苦恼,创造新的积极的生活,才是茶道生活的归结。茶道生活绝非厌世和遁世那样消极的事情,而是安乐的、建设性的、大乘佛法的生活。这在禅的悟道方面是经常说到的。
首先,作为禅的特征,第一点便是“不立文字”。禅在一开始就不是用语言来加以说明的。
禅总是令人自悟自得,自悟始于茶余饭事的实际生活,如同奴仆,任人驱使,以在茶余饭事中有所开悟。有学问也好,艺能优秀也好,全部将之舍弃,从学徒开始做起,这是禅在教导方法上的特色。禅有其实践性,有以心传心的珍贵。
茶道也一样。如果要学到真正的东西,从一开始,就要在师父的身边,做一个实地学徒生,听从师父的驱使,来敲开茶道之门。以身来侍奉师父,从师父的行坐、进退中开始学习,深入师父的心灵理解问题,是迈向茶道的第一步。
禅的第二个特征应该是枯淡静寂。禅僧那像枯木一样的坐姿,看上去非常静寂,没有任何活动。寂静得如枯木寒岩、止水明镜,显现着清澄意境。在那种境界里,我慢、我见已被克服,开佛知见的大安乐、大自由的天地已被找到。如同在冬日枯荒的树干中,正孕育着眼睛无法看到的花开的春天。静中含动,弱中有强,贫乏而富有,不足而圆满,这样的品味和喜悦在此充分体现。
对于茶道来说,这种清寂的境界就是“佗”,为千利休,也为宗旦所提倡。特别是宗旦通过一生,以身向我们展现了这一点。
禅的第三个特征是无一物。用六祖惠能的话来说,就是“本来无一物”,还有“毕竟无所得”之说。如果从究竟意义上来说的话,禅对生活不设置任何问题,吃或者不吃都被置之度外,如果不吃会死的话,连死也不成问题。妙心寺的开山祖师关山慧玄禅师说:“慧玄这里无生死。”因生死问题而烦恼的禅僧是会被人骂倒的。总之,悟道的人面对生死而又不被生死左右,何况诸如吃饭等事就更不挂在心头了。
举出这些禅的特征,说明禅及其落脚点是“无所得无所悟”。了悟之事,就忘他个一干二净。即使被人质疑:“那是悟了的人吗?”也仍然甘于平凡的生活,所作所为全都是真正的断然之举。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在暂短的一生中把握永远的生命,应该是禅所具有的意义。
第四章 道具茶
世间有“道具”茶之说。比喝茶更重视收集茶的道具,举行茶会时,主人得意洋洋地披露自满的茶器,客人也对此进行赞赏。这种茶事虽然不是特别的坏事,但就茶道来说,那是邪道,不能称之为正确之事。
如有一釜 茶道足矣;耽于道具 是为蠢举
这是利休《茶道百首》中的和歌。茶道是最简素的举止,在珠光之前,虽然有华丽的茶室,装饰着耀眼的茶道具,但那是四张半草席以下的草庵式茶室,也是数寄屋建筑的发源,在那里能体现出禅的妙趣。
珠光茶被称为“上粗相下律仪”,讲究朴素。绍鸥茶也以精神为本位,采取禅僧的枯淡主义,有“一切茶事尽是禅”之说。直到绍鸥的弟子千利休,更将四张半塌塌米的座席改为二张半,在此营造清寂茶事茶,为炊火而劳动,传授饱尝一碗茶的真味。这是茶的正确之路,是透彻茶道之本的茶人形象。
但是,像“道具茶”那样的事情,却本末倒置,忘记了茶道之本,行走在茶的末端之末,做毫无意义的事情。著名的松平不昧也曾谈及茶道的正道,在其所著的《赘语》一书中揭示了茶和禅之间的奥义。他感叹道:“茶道原本为草庵式,现在却要尽显其美,苦心讲究结构。”他还认为,倾心于茶室的豪华,甚至茶器的奢华,是违背茶道精神的可笑之事。
总之,因为忘掉了茶道的精神而出现了邪道。不懂茶之心,被茶之形所左右,只追求眼前的虚荣,讲究物欲,是茶道所禁止的。宗旦也说道:“茶道不只是在眼下人前,它不离日常生活,行住坐卧,眼所见的,心所感受的无处不有。茶道心志,昼夜不忘。”“企望被人赞美,想成为有本事的人,这种造作之事是被厌弃的。”宗旦这样劝人自然朴素地真正专于茶道。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