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改变认知、改变圈子、改变人生[10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无竭[126]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82]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47]

  • 短短五句话,把人生说透了![124]

  • 为什么做人那么难?是有原因的[127]

  • 看清一个人,无需日久,只要三[136]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45]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69]

  • “慈悲者之城”与“涅槃城”[11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80]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3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811   时间:2022-9-5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9月5日    佛学研究网

        创建于东晋时期的灵隐寺,随着中国佛教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它的第一次“辉煌”,即如茶圣陆羽在其《灵隐寺记》中所言,晋宋以降的灵隐寺,“贤能迭居,碑残简文之辞,榜蠹稚川之字。榭亭岿然,袁松多寿,绣角画拱,霞晕于九霄;藻井丹楹,华垂于四照。修廊重复,潜奔潜玉之泉;飞阁岩晓,下映垂珠之树。风铎触钧天之乐,花鬘搜陆海之珍。碧树花枝,舂荣冬茂;翠岚清籁,朝融夕凝。”可见是时的灵隐寺已经颇具规模,从而才引来了众多的“贤能迭居”。

        而唐代又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期,加之唐代许多著名的诗人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所以留下了许多描绘和赞颂灵隐寺的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在这些诗文当中,明确以“灵隐寺”为题者,便有十数首之多。它们或以佛殿、僧寮为对象,或以碑塔、树景为内容,从不同的侧面赞颂了寺院的庄严和宏伟,讴歌了佛法的博大和精深。而其中从整体上歌颂灵隐寺者,则当为唐人宋之问的题为《灵隐寺》一诗。其文如下: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从对灵隐寺景观的总体出发,通过由内到外、由景及人的逐次描绘,将寺院的整体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了人们眼前。同时,又以作者的行为活动衬托出了灵隐寺幽静的禅境氛围。

        该诗的作者宋之问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出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字延清,又名少连,汾州隰县(今山西汾阳)人,上元进士。宋之问的诗才在其年轻时即已知名,尤擅五言律诗。他在诗文的创作实践当中,着力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化入微,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法则更趋近体诗的界限。如上述《灵隐寺》律诗中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一句,便给人以清新真挚,畅美如画之感,从而成为千古名句。尽管并没有具体而又详尽的资料记述下宋之问与僧人亲近的情况,但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他对佛教应该是有好感的,而且加上当时浓厚的崇佛的社会环境,他的内心对佛教是向往的,否则也不会有诗歌中出自内心的感受了(“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除了宋之问的这首《灵隐寺》诗之外,唐代的诗人们还留下了许多关于灵隐寺的诗歌。如方干的《夏季登灵隐寺后峰》、贯休的《寄杭州灵隐寺宋震使君》、贾岛的《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綦毋潜的《题灵隐寺山顶禅院》、张祜的三首(《题杭州灵隐寺》《题灵隐寺师一上人十韵》《秋夜宿灵隐寺师上人》)、张籍的《宿天竺寺,寄灵隐寺僧》、郑巢的《题灵隐寺皖公院》,以及白居易的《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等。

        众所周知,在唐代之著名诗人当中,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同佛教及僧人结缘交游的情况。虽然李白和杜甫,一个耽道,一个尚儒,但前者有“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之句,后者则是“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而白居易亦曾不信佛道,直至被贬江州,才看出了仕途的凶险,于是便寄情于山水之间,借旷达乐天以自遣。从而先是炼食丹药,进而又皈依佛教。就像他诗中所言的“早年以身代,直赴《逍遥篇》;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因李白和杜甫并没有留下有关灵隐寺的诗篇,所以不敢妄断他们是否来过灵隐寺。而由于白居易曾做过杭州刺史,并因修筑西湖而留下了著名的“白堤”。因而,他对于杭州的灵隐寺可以说是情有独钟的。所以,他的《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诗才这样说道: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
        芳情乡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在这里,白居易虽然描述的是生长在灵隐寺里的一种红色的花——辛夷花,但却是借助于花的艳丽和绽放,来抒发一种相思之情,表达了他既对出家生活的向往,又有对红尘世界的留恋和不舍。而当后来询问禅师“浮生”之事,在听得禅师之答偈“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之后,便彻底放下,皈依了禅宗南宗。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278]

  •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687]

  •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685]

  • 灵隐寺的茶禅境界[3179]

  • 中国著名高校“云林棋禅雅会”在灵隐寺举行[2619]

  • “佛教法律问题研讨会”灵隐寺举行[3430]

  • 古刹灵隐寺举办研讨会探讨佛教法制化[3661]

  • 回眸灵隐寺:中国茶道始祖皎然法师[2714]

  • 灵隐寺的禅意茶香[4172]

  • 两岸雅士齐聚灵隐寺 禅·茶·乐对话西湖[6469]

  • “海峡两岸禅·茶·乐对话”活动将在杭州灵隐寺举行[5769]

  • 静静地走近[4597]

  • 灵隐寺保护始末[5201]

  • 江南古刹“咫尺西天” 浙江杭州灵隐寺[6847]

  • 图说中华名寺:杭州灵隐寺[4775]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唐诗鉴赏|宋之问|灵隐寺[471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