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8日 佛学研究网
“牛头峰顶锁重云,独坐寥寥寄此身。百鸟不来春又过,不知谁是到庵人?”
这是后人写牛头宗初祖法融禅师的一首偈子。
人们对法融禅师的评价,很多时候会带上许多似是而非的传说故事,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也许通过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我们能对他有一些新的了解。
1
唐永徽四年,为避“陈硕真起义”的株连之祸,江南一代许多僧尼四处奔逃,只求一处栖身之所。
屡遭碰壁之后他们才恍然发觉,天下虽大,但能收留他们的地方,却是如此难寻。
直到他们来到金陵牛头山,见到了山中幽栖寺的老和尚。
老和尚对他们挥挥手:“你们在此安住吧。”
众人顿觉安心,回想起一路风尘仆仆的艰难困苦,不禁哭作一团,涕泪交零。
老和尚正是法融禅师,人称“牛头法融”,是禅宗别派牛头宗的初祖。
后人评说,法融禅师是位佛法造诣精伦的高僧,每当他讲法之时,哪怕天寒地冻,素雪满阶,前来聆听之人依然络绎不绝。
于是,便有了他曾降服猛虎,让巨蟒听经的故事;
于是,便有了鹿跪于门前,百鸟衔花供养的传说;
于是,便有了禅宗四祖道信观异象而来到牛头山,传法法融,并嘱咐他别开一脉的说法……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法融留下的痕迹并不甚多,他的著述也大多消失在时间的河流里,许多人曾就他到底有没有见到道信而争论不休,甚至对他的思想是否与禅宗契合也有不同见解,其中的缘由纷杂难解。
而我们能确定的,是大唐初期的某个普通的日子,法融禅师确实见到了这帮面有菜色的逃难的僧尼;
那时,他的心里想必也会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
叹息僧尼的遭遇,悲悯世人的劳苦,也为寺中早已不多的粮食而发愁。
2
有人劝法融,说反正官府也不许咱们收留这些僧尼,不如幽栖寺也和其他地方一样,拒其于门外吧;
法融摇头不语,冲那些担惊受怕的僧尼们笑笑,第二天便组织庙里的僧人们,一同去七八十里外的城镇劝募粮食。
于是我们看到,这位年近花甲的老和尚,挑着颤巍巍的扁担,和其他僧人们一同往返于崎岖山路的身影;
他的眼有些花了,背有些驼了,步子也不如年轻人稳当,走山路的时候,甚至一不小心还会滑倒摔跤;
但他还是保持着一天往返两次的频率,前后坚持了一百多天,如此这般救活了来此避祸的三百多僧尼。
法融禅师有个外号,名叫“懒融”,意思是他生性懒散,平时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见人不起,亦不合掌”;
但你看他挑着扁担的背影,步子走得那么急匆匆的,何曾有一丝懒散模样?
而这条山道对法融而言,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许多年前,他从幽栖寺到三十里外的佛窟寺抄录经籍,走的也是这条路,那时他的步子和现在一样,也是急匆匆的;
他白天阅藏抄经,夜里回幽栖寺研究,“寒不加絮,暑绝追凉”,一连坚持了八年之久;
你看他灯下读经的身影,哪里有半分懒散模样?
3
人们口中的那个“懒融”,并不能代表法融禅师真正的特点,就像许多神话传说,对法融而言,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一样。
他是否真的令飞禽走兽听闻佛法,这个可以不那么重要;
他到底有没有遇见过道信祖师,也许也可以不那么重要;
他的思想究竟是承袭南朝的般若义学,还是独辟禅宗别脉,似乎同样可以不那么重要;
毕竟,他有没有高妙的神通,他是不是谁的祖师爷,他到底属于哪个派别——这些争论该是别人头疼的事情,这些不过都是一些别人才会看重的外物;
那对于法融禅师自己而言,什么才是重要的呢?
也许是他决定抛开世俗,遁入佛门时,那一刻的欣喜;
也许是他独自抄经八年,潜心钻研时,那一份的投入;
也许是他在年近花甲的年龄,挑着装满粮食的担子,走完那崎岖的山路,迈步进寺门时,看到那些投奔自己的僧尼们,眼里闪烁着感恩的泪花;
他不为受人感恩而做出此举,他只是在那些泪光里,见到了自己最真实的模样。
而那些僧尼们看着老禅师再次出门搬运粮食的背影,看着他从山的这头走到山的那头,就像从过去走到当下,从凡尘走入心田,然后在牛头山的云雾里渐渐模糊;
模糊成了一道不那么显眼的悠远风景,模糊成了两个写作“慈悲”的温暖字迹。
注:
1.陈硕真起义:永徽四年(653年),浙江一带农民不堪官吏贪求及豪强逼掠,陈硕真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清溪县组织农民起义。起义虽很快被扑灭,但相传陈硕真“以邪术惑人”,附近一代的僧道便遭到株连。
参考材料:
1.闫伟:《法融禅学的历史源流考辨》,宜春学院学报,2020.01
2.曾其海:《牛头禅的传承、教旨及史料问题》,台州师专学报,2001.02
3.洪燕妮:《牛头禅研究》,2013.04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