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3]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49]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6]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5]

  • 十问时间[159]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7]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19]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7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相处的三种境界:向上社交、向下兼容、向内安放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028   时间:2022-8-1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8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之前,参加了一个小范围的文学交流会。

        主讲人是一个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极为推崇苏轼。

        他说苏轼上可陪名公巨卿,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一个人时,又可独享人间清欢。

        这样的处世态度,让他学到了如何处理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

        后来,我认真琢磨着这一番话,也渐有所悟。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和世界最好的相处方式。

        而向上社交、向下兼容,向内安放,大抵就是人生的三种相处境界。

        01 向上社交

        俗话说,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幸事。

        高人眼界辽阔,行事高明,如果能与他们相处,会受益颇多。

        画家刘小东与阿城相识时,阿城已经是名满天下的作家,莫言、王朔等人都极为推崇。

        刘小东也曾直言:“我在阿城面前就是个白痴。”

        在他的创作道路上,阿城曾多次帮忙,为他的作品展览担任艺术指导。

        有一次他画了《三峡大移民》,请阿城帮忙写一点东西,阿城只说试试看。

        结果没过多久,竟拿出来近十万字的文稿,事无巨细地交代了三峡的历史,内容翔实,文字考究。

        阿城极致的做事态度,让刘小东由衷地佩服。

        于是,他重返三峡,几乎踏遍每一个角落,呕心沥血地又创作出了《温床》这一幅新的三峡作品。

        巴菲特说,“你要成为一个赢家,就必须和赢家一起奋斗。”

        与厉害的人共事,你会潜移默化地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与他们交流,一席话就能解开困扰你许久的迷津。

        任正非曾谈到华为早期的经历。

        1997年之后,华为内部思想混乱,主义林立,“如何让全员劲往一处使”,任正非眉头紧锁,一直不得要领。

        后来,他邀请人民大学的教授们一起讨论,教授们你一语我一言,不知不觉就把公司“春秋战国”的局面摆平了。

        那时,任正非很感慨,人大的教授如此厉害,不费功夫地就统一了全公司的认识。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道:“一个人的思想还没有强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自己的时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托另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

        以能者为镜,可以照见不足,以强者为灯,可以指引人生万里路。

        我们与那些高人为伍,方可抵达人生巅峰。

        02 向下兼容

        看过一个段子:“当你发现有一个人,你说什么他都能够理解,你好像找到了灵魂的知音。实际上,你可能只有1%的可能性是找到灵魂知音,99%的可能性是遇到一个情商和智商都比你高的人,他在对你向下兼容。”

        与人相处时,懂得向下兼容的人,都会特意放低自己。

        他们不对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居高临下,不对见识比自己少的人盛气凌人,一言一行让人如沐春风。

        南齐陆慧晓身居高位,曾连任五府长史。

        但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每次有客人来拜访,他都亲自迎送,没有一点架子。

        同僚劝他注意自己的身份,不要失大体。

        他却说,按照身份贵贱区别对待,这样的人太庸俗了。

        儒学大师马一浮写过一句诗,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真正有格局的人,既能见天地之大,明白星河璀璨,天地无垠;亦能体察到那些低到尘埃里的人的悲欢,与他们平等对话。

        “蒋勋说红楼梦”吸引了一批听众,其中不仅有知识分子,还有一些菜贩子。

        有一次讲课时,蒋勋说《红楼梦》里让他最震惊的就是晴雯之死。

        晴雯临死时,话都说不出来,为了表达爱意,她和宝玉交换了内衣。

        结课后,菜贩子模仿晴雯对宝玉做的,送蒋勋一条红内裤,用最私密的衣物表达对他的感激。

        蒋勋不仅没有嫌弃,反而觉得他们甚是可爱,郑重地收下了这份情谊。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曾发表了一篇毕业致辞《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他动情地说道:

        “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请你努力理解那些服务人员、保洁人员、保安人员,努力理解那些老弱病残人群。”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真正有涵养的人,从不会自恃身份地位,而是能以同理心、悲悯心,去对待弱者,去包容这个世界的参差。

        03 向内安放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写过一篇荒诞小说《孤独》:

        在一个晚上,主人公碰到警察在抓小偷。他因为闲得慌,竟然三次加入小偷的偷窃行为中,又三次加入到追捕小偷的警察队伍里。

        最后,小偷和警察都失去了踪迹,偌大的街上,只剩他一人时,他又百无聊赖地手插口袋,迷茫地不知要去向何方。

        这个故事看似夸张,却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我们太汲汲于他人的联系,一旦断掉,便无所适从,内心惶然且空洞。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说道:“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罢,写文章也罢,我都不感到无聊。”

        与朋友觥筹交错,固然是人生一大乐事。

        但偶尔从世俗的喧嚣中抽身出来,与自己相处,其实也是人生的另外一种享受。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残雪为内心建立了一座精神花园。

        她特地从北京搬到西双版纳,在层层青山中,感到一种久违的闲适。

        她鲜少参加文学活动,偶尔用邮件跟读者交流阅读感受。

        每天六点多起床,绕着小区外慢跑,一边跑一边放空自己。

        等到九点钟的时候,她会学习两三个小时,翻着厚字典,阅读哲学或文学原著。

        晚上写作的时候,她在桌上铺开笔记本,静坐两三分钟,然后把身心都交付给文字世界。

        残雪妥帖地安放内心,在一个人的世界享受着独处的妙趣。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写道:

        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

        人生这一趟列车,来来往往,没有谁可以久伴。

        我们终究要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热闹褪尽后,仍旧感受到独处的清喜。

        周国平说过: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生活,也没有人必须为了社会,放弃自己的心灵生活。

        人是群居动物,必然要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但人又生而孤独,所以也要明白如何与自己相处。

        向上社交,是一种智慧;向下兼容,是一种修养;向内安放,是一种境界。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176]

  • 弘一说:独处是为了不陪他人演戏,与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场灾难![230]

  • 《六祖坛经》四大名句,句句开悟,让你从迷失中找到方向![335]

  • 看远,看淡,看透[303]

  • 学佛者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境界[395]

  • 人生需要沉淀,生活要懂取舍![398]

  • 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568]

  • ​说话的最高境界[527]

  • 遇事向内找,是一个人极高的境界[665]

  • 应避免沉溺于闲谈[866]

  • 生命的最高境界,那么,境界究竟为何物?[860]

  • 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菩萨的境界——道宣律师朝礼五台[1008]

  • 生命的最高境界![935]

  • 修行九重境界,看看修到哪[1342]

  • 开悟前“我在活着”,开悟后“我看着我在活着”[1137]

  • 大处难处看境界,小处细处看修养[866]

  • 喝茶最好的境界:和、静、怡、真[1350]

  • 禅意思维的九个境界[1063]

  •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这一个字![1053]

  • 沉默是一种修行,无言是一种境界[145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