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01]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00]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46]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35]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43]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35]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17]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48]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47]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4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49]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5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1硕博文库 >> [专题]b1硕博文库 >> 正文


    华严宗事事无碍思想研究
     
    [ 作者: 邱献志   来自: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已阅:5844   时间:2006-10-6   录入:maohuiping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198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华严宗事事无碍思想研究
    【文章作者】邱献志
    【指导教师】陈荣波
    【文章页数】187页


    【中文关键词】华严宗|事事无碍思想|法界观门|十玄门|华严经|三观|教育

    【中文摘要】本文以《法界观门》与“十玄门”义理为中心,论究华严宗的事事无碍思想。而研究的主旨在于:由“事事无碍如何可能 (《法界观门》) ”及“事事无碍义蕴为何 (“十玄门”义理) ”来说明佛教和谐宇宙论的建立。另外,也根据原典的解析来检讨澄观 (四祖) 四法界系统对三观与十玄安排的不妥,并试加以调整。
        兹将本文主要观点与重要结论汇整如下:
        一、就整体的思想内容言,华严宗的事事无碍思想可说是一合乎佛教根本立场与理想的宇宙论体系,本文称之为:和谐的宇宙论体系。
        二、就事事无碍思想发展的过程言,由于新的思想成份加入,遂形成义理脉胳相连而风貌各异的两种和谐宇宙论体系——本体论的与唯心论的和谐宇宙论。前者充分表现直接就对象本身来理解对象的般若精神,后者则以“自性清凈真心”为最高原理。对前者而言,后者的义理发展是一种《歧出》,然就《华严经》思想倾向言,后者又可视为一种“返回”。
        三、《法界观门》三观是以“纵式的推演”方式,展示事事无碍如何可能的论证过程。三观分别以“缘起”、“全遍”、“理”为基础,达到“色空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之结论。而此三观的义理也分别成为:素朴实在论 (常识经验论 )→有存学→存有学的本体论→存有学的现象论之桥梁。
        四、“新十玄”义理是以“横式的说明”方式,阐释事事无碍义蕴为何的具体内容。它是承自《法界观门》而形成的一套形上学观点,此中包括若干形上学原理 (十玄门) 及组织此观点的思想方法 (十因之“缘起相由”等) 。
        五、澄观以四法界系统尝试汇整《法界观门》三观与“新十玄”义理,然其安排显有不妥。
        1.澄观之安排:(图示;略)
        2.对此安排之检讨:忽略《法界观门》三观与“十玄门”义理结构的差异及义理层次的区区....等。
        3.本文之调整:(图示;略,见本文)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短短五句话,把人生说透了![29]

  • 认知不同,不必争辩,三观不合,不必同行[449]

  • 父母教育的本质,这篇文章真的说透了[412]

  • 千万别在“垃圾堆”里养孩子[656]

  • 世界上最伟大的四大教育法则[573]

  • 你的情绪,暴露了你的三观[969]

  • 这三件事是人生真正的快乐[975]

  • 《华严经》10个经典名句,若能参透,受益无量![1300]

  • 如何把“空假中”三观运用于日常生活中[1595]

  • 三观不合,永远不会是一路人![1418]

  • 华严经中的智慧:远离诸相 证入法界[1882]

  • 不是一路人,何必同路去?[1563]

  • 三观不合,到底是哪三观?[1509]

  • 两个老师的较量[1686]

  • 华严三圣之三圣圆融观[3047]

  • 观自在菩萨拥有十种自在,您知道是哪十种吗?[2056]

  • 《华严经》中的十种善知识[2296]

  • 学佛是教育自己、纠正自己、调伏自心、觉醒自心[2002]

  • 国际不打小孩日,看佛陀是如何教育孩子的[1726]

  • 华严宗传承略述[235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