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01]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01]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46]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35]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43]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37]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17]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49]

  • 《柱间史》中的五台山信仰——[148]

  • 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学和在中国的[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149]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6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如何正确修习大乘的空观?
     
    [ 作者: 净界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718   时间:2022-8-1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8月1日  佛学研究网

        大乘止观的智慧,我们在这个地方作一个总结。大乘止观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二句话:第一个,遍计本空;第二个,依他如幻。就这二句话。一个是真空,一个是妙有;一个是有所放下,一个是有所承当。放下的是你心中不平等的概念,承当的是你心中的希望跟责任,这个你要提起来,这就是大乘的空观。我想我们很多人都有志于消灭心中的烦恼而修空观,但是怎么知道我现在是很正确的来修习大乘的空观呢?

        我们也可以用结果来推断你的因地对不对。如果说你大乘的空观修了三年,或者五年,慢慢你发觉这个空观让你的感情淡薄了,那是有帮助。但是你对人事的因缘愈来愈排斥,内心当中,走入寮房不欲见人,那我敢保证你这个空观错了。大乘的空观,在调伏心中的不平等之后,对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利益的心,一定更有承当力,就是依他如幻这一部分是加强了。

        如果你修了大乘空观以后,你对于承当佛陀的事业更加地退却,那我敢保证你因地的时候,那个空观的抉择是小乘的空观,你自己要注意,这就是一个警告的讯号出现。因为你有这个结果,就是你有这个因地。我们一个初心的菩萨,我们可以不采取行动,这个没有人会怪你,度化众生要有因缘,不能强求。但是你心中不能没有那个意乐,你不能没有那种准备,不能没有这样的作意。你说你一辈子都没有做任何利益众生的事情,这个都可以理解,度化众生要等待因缘。但是如果说你连这种心情都没有,那你就完蛋了,你整个大乘善根失掉了,顶多是小乘善根。

        所以我们经常要用佛法的思想来“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用大乘的教法来调整自己,看我们是不是很正确地走在大乘的道上。

        我总是觉得一个人修行,你要先了解你自己,不要糊里糊涂到处跑。你经常要了解你现在是什么相貌,虽然我们不能够马上调整自己,但是你了解自己,你就知道应该怎么调整,你就有希望。虽然我们不可能马上调整,但是我至少有一个方向。所以这个地方,《摄论》就是很详细地把大乘佛法的一个功德相,从知见到修行,很详细地呈现给大家作参考,给你自己一个修正的标准。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什么是烦恼?等你找到了,烦恼没有了[2007]

  • 这世上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2596]

  • 净界法师:修空观,把生命归零[3327]

  • 禅言:用三种方式,决定你未来三种不同的人生观![1948]

  • 鸠摩罗什圆寂纪念日 | 这位伟大的译经家有着怎样的光辉一生[3221]

  • 菩萨行证:八宗共祖龙树菩萨[2393]

  • 大乘佛法的真实性与实践性[3379]

  • 怎样才能达到【佛】一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界?[2947]

  • 试论大乘之“空”[3066]

  • 从小乘到大乘——南北朝禅法的演变与特点[4014]

  • 从小乘到大乘:南北朝禅法的演变与特点[4338]

  • 大乘殊妙法 心净佛土净[6352]

  • 论“大乘是佛说”的基本理念[6097]

  • 修空观,把生命归零[2620]

  • 学诚法师访谈录:以大乘精神回应时代命题[4160]

  • 空观思想的永恒意义[2555]

  • 禅修智慧:大乘精神[吴言生][4722]

  • 佛教与慈善事业:大乘佛教菩萨道[6110]

  • 《金刚经》的空观思想 [喻和平][6944]

  • 大乘与小乘佛教艺术的区别[758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