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00]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13]

  • 当你有这几种征兆的时候,说明[109]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118]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42]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29]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70]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164]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173]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179]

  • 熟悉又陌生的“禅”:禅之四义[131]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18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3思想哲学 >> 正文


    一个人走上坡路,要具备这三种能力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026   时间:2022-7-2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7月26日  佛学研究网

        汪曾祺说:“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一开始,我无法理解。

        近日,读到汪老的散文集,他用平淡质朴的一支笔,写尽了草木之情,生活五味,世相百态。

        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像一位和蔼慈祥的老人,用他饱经风霜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

        01 慢,是人生的过程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

        印第安人赶着羊群朝着日落的地方走去,一开始他们行走的速度很快。

        但是,每走过一段距离,他们都要停下来,等一等。

        有一个过路人,很是好奇,就问印第安人,这是为什么?

        印第安人平静地回答:“我们慢下来,是因为在等我们的灵魂赶上来。”

        是的,慢,不是偷懒,而是为了等一等灵魂的步伐,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汪老在《葡萄月令》一文中,他对葡萄的出窖、上架、浇水、喷药、打梢、掐须、膨大、着色、成熟,下架、入窖,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描写。

        一月,下大雪。雪静静地下着。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八月葡萄着色,九月葡萄丰收……十二月葡萄入窖。

        汪老用“慢”的视角和清澈、饱满的文字,从一月的葡萄睡在窖里写到十二月的葡萄完成了使命后,再次入窖,慢慢的品味,慢慢的观察,向读者展示了不同时节里葡萄的生长变化。

        草木的成长是慢的过程,生活中的五味,也需要慢慢的品、慢慢的煨,才能感悟。

        汪老深知“慢”的真谛,《五味》一文中,他总结了各个地方人们饮食不同的嗜好。

        他说:山西人除了爱吃醋,还喜欢吃酸菜,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苏州、广东人爱吃甜菜、甜食;昆明人喜欢辣辣的,四川喜食的麻,浙东人爱食极咸的……

        草木的成长,食物的五味,人的成长,都需要慢的过程。

        晚清名臣曾国藩,年少时并非天资聪颖。

        有一次,小偷到他家中行窃,恰逢他背书,小偷便想等他熟睡了再动手。

        谁知等到天明,曾国藩一夜无眠,还是没有背过。

        小偷从房梁下来,把文章背过。

        临走时,还取笑他,太笨了。

        曾国藩并没有气馁,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慢慢坚持;他给自己定下了日课12条,日益精进。

        曾国藩最终超越那些聪明人,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位居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

        慢,不是懈怠。

        慢,是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到达目的地,以成熟的资态,屹立于世。

        02 静,是人生的底色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一个人最核心的能力,是平静内心的能力。

        空城计里,诸葛孔明把“平静”两字发挥到了极致。

        他大开城门,而城内并无士兵迎战。

        他镇定自若地在城楼上弹琴唱曲,波澜不惊。

        正是这份平静,吓退了司马懿来势汹汹的追兵。

        静下来,才能从容面对世间的纷繁喧闹;静下来,才能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东坡的豁达之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陶渊明的田园之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王维的山涧之静。

        阿婆在槐树下绣花,小花猫蹲在她的脚下,巷子里传来悠扬的笛声,这是属于阿婆的静。

        静,是什么?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是看淡人世喧闹的理智和清醒。

        读到汪老的《无事此静坐》,对“静”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外祖父待客的几间空房,是难得的静室。

        童年的汪老,是这里的常客,常常拿着一本书,悄悄走进去看书。

        童年养成的静坐习惯,让他一生受益。

        1958年夏,汪老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他被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和三十几个农业工人挤在一屋同住。

        他在文中写道:“他们吵吵闹闹,打着马锣唱山西梆子,我能做到心如止水,照样看书、写文章。我有两篇小说,就是在震耳的马锣声中写成的。”

        直到多年后,汪老还保持着静坐的习惯。

        每天安静的坐在沙发上,任思绪飞扬,任往事尽现眼底,想着想着,就写出了好文章。

        静坐于他,就像一日三餐,是规矩,也是必修课。

        静,让一个人的能力在沉思中,不断地沉淀和升华。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静,更是一个人,人生的底色。

        03 熬,是人生必经之路

        很多人都知道励志的竹子定律。

        前4年,竹子仅仅长了3cm。

        而从第5年开始,竹子以每天30cm的速度快速成长,只用了短短6周,就长到了15米的高度。

        竹子定律告诉我们,人生不仅需要储备,更需要熬,熬过那3厘米,才能出人头地。

        汪老在《豆汁儿》中,有一段文字这样描述:熬豆汁只能用小火,火大了,豆汁儿一翻大泡,就“澥”了。

        竹子需要熬,豆汁需要熬,生活需要熬。

        人生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容易”两字。

        那段极其艰难的岁月里,有多少人没熬过人生的三厘米。

        在被划为“右派”后,汪老所从事的劳动以西山种树的活最是繁重。

        每天工作量极大,供应的吃食却不能果腹。

        每天只有两个馒头,一块大腌萝卜。

        时值秋天,他就地取材,吃山上的酸枣,烧地里的蝈蝈。

        他就着馒头,边咬腌萝卜,边嚼烧蝈蝈,还对自己说:“这味道真是香。”

        面对生活抛来的考验,汪老没有自怨自艾、呼天抢地,而是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

        他利用别人说闲话、唱戏的时间,拿起手中的笔,一日又一日地坚持写下去。

        不为境遇所困,不为繁事所扰,纷嚷喧闹中,守住初心。

        汪老熬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三厘米,守得云开见月明。

        梁文道曾评价他说:“就像一碗白粥,熬得刚刚好。”

        熬,不是对命运的妥协,而是沉淀自己、升华自已,最终活成最好的自己。

        荀子曾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上天不会亏待每一个人努力付出的人,你在奋斗路上所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60岁以后,汪老迎来了事业的巅峰,《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相继在知名期刊《北京文学》、《花雨》发表。

        65岁时,他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73岁时,发表小说集《菰蒲深处》。

        76岁时,他被推选为中国作家协会顾问。

        在他去世后的第11个年头,汪老入选2018亚马逊中国年度纸质图书作家榜前十,排第3名。

        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慢是人生的过程,静是人生的底色,熬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汪老用自己一生的经历,慢慢讲述着他的故事,不急不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慢煮生活,如此甚好。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慢下来,是为了更好地“赶路”[444]

  • 七种比喻,道尽人生[745]

  • 要在身体无病无癖时抓紧修行,让心安扎在真实平静里[988]

  • 所有舒服的人生,都是熬出来的[866]

  • 要让心强壮,则须让它平静[1167]

  • 你不是脾气不好,只是需要休息:一行禅师谈平息情绪的艺术[1342]

  • ​八个让自己脱胎换骨的处事方法[1400]

  • 看完这五个字,生活处处都是上坡路[1208]

  • 真正磨你的,一定是度你的![1592]

  • 《道德经》:你之所以浮躁,是因为着急[2091]

  • 如何脱离苦海[1555]

  • 人的一生,都困在这四个字里![1937]

  • 走上坡路的能力[1416]

  • 我们始终不平静,问题出在哪里?[2043]

  • 微笑是最好的礼物,它是有“回报”的[1799]

  • 舒服的人生,都是熬出来的[2480]

  • 成大事者,有三个要诀[1801]

  • 熬过这四种苦,你的福报就来了![1872]

  • 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熬是人生最浓的滋味[1742]

  • 如何与我们本具的特质联结?[182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