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4]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50]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7]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5]

  • 十问时间[159]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9]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21]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7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随喜功德对治嫉妒障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258   时间:2022-7-19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7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所谓嫉妒,即是不喜他善,不耐他荣。见到他人做善事,自己心中便感觉不欢喜。见到他人荣华富贵,自己心中便感觉到不能忍耐。这便是嫉妒心现前了。

        嫉妒虽不是根本烦恼,却是重障。因为它能嫉害贤人,能障碍善事。如果不喜他人作善事,而加以毁谤,甚至破坏,不但障碍了善事,而且嫉害了贤人,其罪过不是很大吗。而且障碍他人即障碍自己,因为忌害贤人,自然会亲近恶人。障碍善事,自然会做恶事。近恶人,做恶事,不是障碍自己吗。

        随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能起平等善,能得大眷属。前一是对治的恶法,后二是生起的善法,能灭恶生善,故须发此大愿。

        随喜功德,随是顺从,喜是欣悦,功是力用,德是道行。致力用功,所得之道行,谓之功德。这里通指一切善法而言,十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功德善法,皆当发愿随顺喜悦。
     
        随喜佛的功德:

        如本师释迦牟尼佛,贵为太子,富居皇宫,娇妻婇女,常随承事,五欲之乐,任其享受。而本师不为环境所迷,因观察众生受苦,遂即舍弃国城妻子,毅然出家,这出家的功德,我们应当随喜。

        本师出家之后,为成佛道在雪山修了六年苦行。每日只食一麻一麦,瘦骨嶙峋,终不退道心。因未成佛道,又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重发大愿“若不成正觉,誓不起此座”,遂于七日之后,夜睹明星,而成正觉。这种不惜身命,而求佛道的功德,我们应当随喜。

        本师成佛之后,即将自己所证的佛法,讲给一切众生听,所谓“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直至双林树下,临入涅槃的时候,尚且问诸弟子,“吾将涅槃,汝等对于佛法,若有所疑?可速来问”,这种说法度生、诲人不倦的功德,我们应当随喜。

        本师涅槃之后,留下很多的舍利,令供养舍利的众生,灭罪生福。这种身虽入灭,仍留“身分”以泽被众生的功德,我们应当随喜。

        随喜菩萨的功德:

        菩萨是佛果的因位,在发菩提心之后,成妙觉果之前,历劫所修的六度万行,都是菩萨的功德,都应当随喜。

        比如,菩萨修布施时,一切身内之财,身外之财,皆须布施。身外之财,不但衣服饮食,金银珍宝须布施,即家园国城,妻子眷属亦须布施。身内之财,不但眼耳手足须布施,即身命亦须布施。

        《法华经》上说:“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菩萨所舍身命之多,可想而知了。菩萨为什么要舍身命呢?一则为佛法,二则为众生。不但对于为法舍身的功德,应当随喜,而且菩萨所修的一切难行难忍的功德,都应当随喜。

        随喜二乘圣人的功德:

        二乘即声闻缘觉。声闻所修的是苦集灭道四谛法,能以“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证阿罗汉果。缘觉所修的是十二因缘法,能以观察众生之生死轮回都是由于十二因缘之流转,因之用功而将十二因缘还灭。

        二乘人所修的法门虽然不同,但其结果都能以了生脱死,超出三界,因此二乘人亦称为圣人。这二乘圣人的功德,我们亦当随喜。

        随喜六凡的功德:

        六凡即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凡夫。六道凡夫的一切功德善法,都应当随顺喜悦。比如天道,欲界天修十善法,色界天修四禅定,无色界天修四空定,这些功德,都应随喜。

        再比如,人道众生,佛教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其善法。如是功德,皆当随喜。
     
        嫉妒是二十种“随烦恼”之一,只要是凡夫,统统有的。学佛的人,既然知道有这种烦恼心,就得好好地用功夫降伏它,不能让它生起来。对治之法,即是随喜功德。

        见到他人做功德之事,无论是大功德小功德,都要随喜。或以身业随喜助成之,或以口业随喜赞叹之,或以意业随喜而发欣悦之心。如是用功,久而久之,成了习惯,乐善之心常常现前,嫉妒之心自然伏断了。嫉妒之恶法,既已伏断,自能生起平等善法,得大眷属亲近拥护。这都是随喜功德的利益。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182]

  • 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浅析[262]

  • 佛教的忏悔观[314]

  • 中国佛教中的虎文化[350]

  • 师父们的日常服饰,你了解吗[292]

  • 从佛教的“三观”看生态智慧[415]

  • 这些源自佛教的成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483]

  • 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467]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581]

  • 癸卯兔年,一起了解兔和佛教故事[610]

  • 佛教用香的常见形态[805]

  • 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735]

  • 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959]

  • 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1079]

  • 佛教中的神秘数字108,蕴藏着什么秘密?[957]

  • 佛教的食物[1152]

  • 佛教的“戒”是什么?[1286]

  •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1140]

  • 佛教的生活学[1138]

  • 佛教“般若”与庄子“齐物”异同论[113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