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43]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03]

  • 过好每一个当下[158]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12]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39]

  • 成年人相处最舒服的五种状态[118]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85]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218]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66]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66]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47]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4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2禅宗禅学 >> [专题]c2中国禅学 >> 正文


    坐禅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
     
    [ 作者: 明海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1305   时间:2022-7-15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7月15日    佛学研究网

        坐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不断地放下,而不是不断地提起。当然彻底地放下,也是彻底地提起。通常我们讲提起,就是心容易住著在一些现象上。

        《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说:“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不住法”的法,包括了世间法,世间的恶、善;也包括出世间法。

        出世间法为什么也不住著呢?因为你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你的心经常惦记它,或者把你已经得到的境界放在心上,这些其实都是障碍,所以无所住本身就是法,就是道。

        有的同修对于坐禅之中或之后很多的感觉、幻相、幻觉很在意,说看见什么影像了,看见什么情景了,听到什么声音了,或者是梦见什么了。有的同修甚至心里暗暗得意,沾沾自喜,也跟别的人交流。

        所有在静坐中所发生的由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感触到的异常现象,都是幻相,都得放下。可能这样讲让很多人很伤心,因为费了老大劲,就有这么点感觉,现在你说都是幻觉,要放下,那他们怎么能乐意呢!

        坐禅的人沉溺在由坐禅带来的各种奇异的现象和幻觉中,乃至于沉溺在由静坐带来的那种身心的混混沌沌、没有什么太多念头这种舒服的感觉中,这后面是有一些心理机制、心理背景的。

        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坐禅的人有一些被压抑的东西没有舒展开,比如,受到别人的尊重、自信、自我肯定,这些没有完全舒展和实现,于是就有人把坐禅中得到的那些东西作为一种满足、一种补偿。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这样的修行人容易与现实生活脱节,厌离现实生活,跟周围的人不合作,自我封闭。我们知道在修行人中,也有远离人世的头陀行,也有深山老林的闭关苦行,也有出离心生起的厌离行。

        但是,前面说的这种坐禅的偏差,和刚才讲的不一样,它们是两种,不要搞错。前面我所说的沉溺在坐禅的各种奇异幻觉里,作为对现实生活、心灵世界一些漏洞的补偿,这种情况是一个修行的错误,应该要避免。

        有的同修可能还会说,我的感觉不是幻觉,很真实。不要说你坐禅的感觉是幻觉,就是你现在摸你的身体,够真实的吧,这也是幻。

        可能还有一些人坐禅的时候,得到一种特异感知能力,比如预见一件事情的能力等等,后来都得到了印证,难道不是真的吗?这个也一样,应该说更可怕,因为你更容易沉溺在这种能力中。

        一旦你沉溺在这种能力中,你的修行也就停下来了,甚至可以说划句号了。就像你从石家庄坐车到北京,离北京还远着,在定州那儿有个花园很漂亮,你进去歇会儿,一进去就不出来了,你以为那个花园是北京,这就被耽误了。

        那么你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你说要我们坐禅,究竟要干什么?其实前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了,我们之所以轮回,我们跟佛之间根本的差异在于一个见地——佛是佛见,我们是众生见。佛的见是如实见,我们是颠倒见。

        这个见,当然可以用语言文字去表达,但是,根本上是在起心动念处,心和境相对的时候发生作用的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会整个改变你的世界观、人生观,改变你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想六根运作的方式。虽然你还是听,还是见,但是不一样了,主客观颠倒了。

        在古代禅师们讨论修行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公案。有个禅师觉得修行很到家,点一柱香,把腿一盘,在香点完之前,能坐脱立亡。坐化,这个厉害啊!坐化之后把身体一烧,烧出很多舍利。但是,另外一位禅师就说,你就是坐脱立亡,烧出再多的舍利,不如下得一句转语。

        下得一句转语是个禅宗术语,它指的是禅师在对答之间,表现自己跟佛一样见地的那一句话。因为跟佛一样的见地,不是以一种特异能力来表现的,也不是以五眼六通来表现的,那个见地就在禅师们的机锋往返之中,你和盘托出的、流露的真正的那个东西。你有了这个,就见与佛齐。

        跟有些宗派和传承比,这可以说是禅宗不共的地方。我们知道,现在汉传佛教之外,有的传承的修行不是这种思路。禅宗的思路,如我刚才讲的,重视见地,“只贵子见地”,甚至有的禅师说“不贵子行履,只贵子见地”,不重视你的行,只重视你的见地。

        “行履”是什么意思啊?比如,我一晚上没睡觉,彻夜打坐,我如何地苦行,这个不重视,重视的是见地。当然没有得到那个见地之前,我们还得用功,还得有行履。这是它的不共的地方。

        我们现在打禅七,没有让你们所有的人都必须参话头,但是如果你们能树立我刚才所讲的这种修行的正见,你坐在那儿具体操作怎么用功,并不是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是关于你修行的正见,究竟想干什么,为了什么,要什么,这个重要。以这种正见去统摄和指导你的修行,那就是禅。

        也有的同修在坐禅之后做一些梦,梦境就更不真实。梦境有时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思想、愿望、欲望心中情结的流露,也有的是我们在坐禅深入以后,内心深处潜伏的意识种子、业的种子表现在梦中,以图像显现,就像一些故事。

        再打个比喻,就像一个作家,他写电影剧本,肯定最早是有一个基本的想法。不管这个电影剧本演出来有多么地生动,它的来源是一些基本的理念、想法和素材。

        我们心里也有这些剧本的原型,平时显现不出来,静坐深入,白天的意识活动趋于平静,在梦中,这些深处的东西就翻出来了。所以,也不可依梦境生出很多的见解、想法来,也要让它过去,还是那一句“心不住法”。

        有的人做有预见性的梦,你也不要以为奇怪,也不要沾沾自喜。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心并不了解,它有很深层次的心意识,它本身就是超越时间的,超越过去、现在、未来,它有过去的信息,也有未来的信息。所谓过去、现在、未来是时间,而时间是依分别建立的。

        有的同修坐禅以后意识活动很敏锐,作诗、作偈,这也是一个禅病。如同刚才我所讲的,从石家庄到北京,走到定州停下来了,有个花园进去转不出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在静坐中,由于内心的平静,造成你的心智敏锐、才情横溢、下笔万言、滔滔不绝,这个没有什么,你要是执著它,就是病了。
     
        有时候看看写的偈子,好像也蛮有点味道。古代开悟的人不是写偈子吗?我也能写,是不是也到家了呢?这不一样,这是一种病,是你的意识现象。
     
        你的意识就像猴子一样,很聪明,可以变出各种花样来,它在搞鬼。古代的禅师开悟以后写的偈子是怎么来的呢?他是得到了根本的正见,在根本正见的指导下流露出来,它不是意识的花样。

        以敏锐的心智这种力量玩点意识的花样,比如写这些偈子,并不难。所有的凡夫都能做到,没有什么奇特,不要以为是什么,也不要被你写的东西陶醉了——这个又是泼冷水了,意思是你得放下。

        事实上,古代大德的开示中说,你就是明心见性,真正见到了那个,你还得放下;你已经体悟了自己跟佛平等无二的心性,你还要把你体悟的那个境界放下,那才是真正的体悟。最后是什么呢?《楞严经》里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这个让我们听着有点沮丧,其实无所得一定就无所不得。就像我们用一个杯子装水装得很少,用碗装更大,用更大的容器更大,不管多么大都是有限;你只有把容器打碎掉,同虚空一样,那才是无边的。你也不要执著虚空的相状,执著又是有边。最终到达的是这个方向。

        因此,赵州和尚在他的师父南泉普愿禅师跟前问:如何是道?南泉禅师说:平常心是道。现在的人可能经常讲“平常心是道”,但是这句话分量相当重。

        这个平常心可不是一般的,而是经过了修道的各种历程,得到、放下,再得到、再放下……层层地超越,层层地放下,最后归于平常心。“饥来吃饭困来眠”,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个有什么,我们都会!不然,你这个会,跟祖师的会有天壤之别。

        有这样一个方向以后,我们就不会被坐禅中自己丝丝点点的这些感觉所迷惑。古人也有讲,坐禅中,你贪著于这些幻相的幻觉,叫“鬼窟里做活计”,这是个比喻。

        “鬼窟里做活计”是说的阴境,都在五蕴之中,没有超出五蕴,心只要有执著,就是阴境。虚云老和尚有时候又比喻是“闹鬼”。这样一执著就是阴境,不执著就是坦荡的光明相,差异就在这里。希望有上面说的这些情况的同修们,自己警策、观照和调整。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清醒的人生:一路前行,一路放下[313]

  • 本来一切诸法皆空,众生就是放不下[284]

  • 世上最刁钻的问题和最绝妙回答,让人心服口服[671]

  • 用功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放下[698]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621]

  • 人生三足:知足、知不足、不知足[673]

  • 痛苦和情绪都是“想出来的”[769]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1204]

  • 一个人真正走向强大,要经历三次放下[940]

  • 随缘就是家乡,放下就是道场[993]

  • 云淡风轻看结果,全力以赴求因缘[744]

  • 人生如茶,放下即是拥有[655]

  • 当你放下后,所有的奇迹都会发生![889]

  • 慢下来,是为了更好地“赶路”[805]

  • 只有放下,才能做回自己找回自己[1003]

  • 佛家看得开,儒家拿得起,道家放得下[1171]

  • 把你翘起的腿放下[962]

  • 一个和尚的山居感悟:特殊时期,不妨放下一些东西[1048]

  • 人生那么苦,全因看不清,放不下,舍不得[1510]

  • 师父给你三个忠告:轮回的世界里,不要跟人抢道具![146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