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从佛教心理学看汉字中的智慧[100]

  • 芒种:心是一亩田,苦乐自己种[144]

  • 疗愈自己的6种方式,迷茫时看一[107]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43]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34]

  • 这是禅师,为你洒下的一片月光[107]

  • 清茶饮语[121]

  • 《心经》与宋代文人创作[122]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28]

  • 对松悟禅[142]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59]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7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行走,是富养自己的最好方式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251   时间:2022-6-1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6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行走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足不出户的生活,已成为现实。生活变得越来越高效,而我们却越来越难获得内心真正的快乐。

        爱尔兰作家沙恩·奥马拉在《我们为什么要行走》一书中,提出了疗愈自我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定期行走。行走,尤其是大量频繁地行走,是身心健康的关键。

        01 行走,富养身体

        勤走路,可以锻炼腿部肌肉,疏通各部位的经络。

        勤走路,是最好的养生方法,也是最佳的生活方式。

        前段时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让导演张艺谋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

        为了冬奥会顺利展开,他每天工作20个小时,同时推进9个项目;开会到凌晨2、3点,也成为家常便饭。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到了71岁的年纪,张艺谋还有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其实,这背后,离不开他长期坚持的一个习惯。

        张艺谋曾说,无论刮风下雨甚至下雪,自己每天都会快走五公里。

        走到身体微微出汗,是最好的状态。

        行走,不仅锻炼了他的体能,也使他比一般人看起来更年轻、更有朝气。

        爱运动勤走路的人,就是在和时间赛跑,你往前走的每一步,都会让你越活越年轻。

        02 行走,滋养身心

        在自然中行走,是对心灵最有力的滋养。

        苏轼曾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晨兴疾趋必十里许,气损则缓之,气匀则振之,头足皆热,宣通畅适,久久行之,当自知其妙矣。”

        每天早上,他都必然快走十里路,走到全身发热,血脉流通,四肢舒畅。

        汗水的蒸发,帮他清理淤积的忧愁和困扰。

        负面情绪得以悄然释放,内心就能得到滋养。

        行走,不在于走得多远,花了多少时间,而在于行走本身。

        专注地行走,即使是短暂的闲逛,也能让你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自己。

        家门口的风景里,也有诗和远方。

        03 行走,丰富认知

        认知越是局限,就越容易痛苦,遇到一点事情,就觉得天要塌了。

        当我们的认知提升,眼界拓宽之后,心就会像河水一样宽广。

        行走,能够激活“宕机”的大脑

        行走的最大好处是,激活大脑,提升创造力。

        作家梭罗曾说:“我的腿一旦动起来,脑子里的想法也开始涌动,好像朝着低处泄洪,想法在高处源源不断地形成新的水流。涓涓细流从源头冒出,滋润我的大脑。”

        通过行走,缓解大脑疲劳,恢复活力,让思绪得到梳理,灵感自然会涌现。

        那些费解的难题,兴许就有了答案。

        行走,能够拓宽视野

        行走,是拓宽视野,丰富认知的助推器。

        前面我们提到,行走能够激活大脑,提升创造力。

        当创造力得到提升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看待问题了。

        行走,拓宽了我们的思想,丰富了我们的认知。

        行走的意义,就是在为你的认知世界绘制地图。

        现代社会的便利,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只是,工具无法代替我们的大脑去认识事物,理解事物,也无法代替我们的身体去感受世界,体验世界。

        最好的学习,永远在路上。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庄子的三条鱼,王阳明的一朵花[367]

  • 去靠近滋养你的人[542]

  • 2023年,一定要和靠谱的人在一起![610]

  • 2023,自我滋养的7种方式[679]

  • 吃饭前的 "三念五观" ,你知道吗?[816]

  • 明海大和尚:香之为道[1030]

  • 一个人最顶级的自律,是管好自己的偏见[1234]

  •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1985]

  • 南怀瑾: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1637]

  • 王雷泉:佛教精神对当代人的滋养[2113]

  • 身心要住在那里[3088]

  • 身心之病及其医药[1967]

  • 初用功的能够做到这三点就容易进入修行的状态[2173]

  • 宁静的身心 诗意的生活[2194]

  • 你的运气不好,与人体磁场有关![1968]

  • 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什么意思?[2128]

  • 常持诵《心经》,身心皆可发生改变[2371]

  • 法句经故事:身心的安顿[2536]

  • 人生七个“度”,你有几度?[2084]

  • 一念食素 让身心与自然渐近相融[227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