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的心念:宇宙唯一的创造法则[117]

  • 活着,让自己高兴;做人,让别[112]

  • 性价比最高的养生方式[103]

  • 中秋,致我最牵挂的人[146]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74]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65]

  • 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145]

  • 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替你撑伞[128]

  • 邂逅秋,邂逅美好[13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51]

  • 有一种风雅,是茶名[113]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5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王阳明:一个人不开心的真正原因,是智慧不够!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404   时间:2022-6-1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6月14日  佛学研究网

        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里,早就被郁闷死了。但王阳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王阳明在龙场的时候,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王阳明自己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抑郁哀愁。”

        现代科学也证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

        一个人如果快乐,体内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提升身体状态。

        一个人如果抑郁、郁闷,那么身体状况就会随之下降。

        在赣州的时候,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对陈九川说:“生病这件事,正确面对它确实很难,你感觉如何?”

        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确实很难。”

        王阳明回答说:“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

        王阳明正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乐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修身治学,德业兼进,最终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

        1 活在当下,才能快乐

        王阳明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就得有活在当下的智慧。

        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

        这个人就很奇怪,说,其他人也是这样做的啊,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

        马祖回答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王阳明曾经以此典故写过一首诗: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简单来说,就是活在当下的时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

        专注于当下的人,不对过去做无谓的得失计较,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忧天的担心,他们的心宁静而清明,所以他们是快乐的。

        心理学家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某件事,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的幸福感之所以降低,就是因为人们失去了专注于某件事的条件。一个人每天要受到无数信息的诱惑,又有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因此,我们要努力摆脱“走神”,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种把握现在,专注当下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2 破除我执,才能快乐

        王阳明在龙场时,曾经打造过一个石棺。原因就是因为他在悟道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他发下大愿,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他在石棺中静坐修身,潜心悟道,终于有一天,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执,那人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我们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的失败。

        所谓失败,就是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所以王阳明说,所谓的寻找快乐,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有这样一句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愁绪难解,苏轼选择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换来生命的洒脱和快乐。

        所以,真正的快乐,是忘我的,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3 少一点欲求,才能快乐

        王阳明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古代的圣贤也都告诉我们,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快乐也就荡然无存。

        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这个欲望,那个欲望就会冒出来,从此沉沦欲海,永远不能自拔。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90]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95]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260]

  • 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273]

  • 真正的慷慨,源于对内在富足的体认[293]

  • 佛教不赞叹没有智慧的“老实人”[397]

  • 心清净了,智慧就来了[356]

  • 人性最大的善,是不让别人为难[366]

  • 心不安顿,是因内贼太多[366]

  • 李玟被抑郁症带走了!佛家有办法终结抑郁之魔吗?[743]

  • 佛说:珍惜身边人,看淡身外物[552]

  • 一个人的顶级智慧和能力:知止[608]

  • 人的修养,体现在言谈的细节上[678]

  • 眼界是最大的财富,精致是最好的修养[654]

  • 从佛教心理学看汉字中的智慧[766]

  • 人,可以精,但不可以阴[782]

  • 层次越低的人,越喜欢把时间花在这3件事上[653]

  • 人,成于三悟,败于三忌[689]

  • 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是情绪稳定![942]

  • 高处不为难别人,低处不为难自己[81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