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儒佛不分,宋明的时候就是儒佛不分。为什么?那就要讲这个历史的因缘(渊源)。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在这之前是汉朝末年,以后是三国,三国之后是魏晋,因为几百年的乱世,所以那个时候道德沦丧。那个时候有士族(传统阀阅世家、阀阅门第),他们把持着所有的社会权益,穷苦的人、读书人就没有机会;上不去呢,就不能做官;不能做官就不能够有职业,不能够有权力,也就没有晋升的台阶。以前有晋升之渠道,但是因为士族把持,没有机会,所以他们就道德很沦丧,因为是乱世!
当然,魏晋时代,政权交替之际,矛盾重重,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陶渊明为什么写《桃花源记》?那就是对现实的一种失望,梦想有一个桃花源,远离这个纷乱不尽人意的现实,那个时候,有思想的人,都去谈玄修道,因为道家是遁世的。
当时的情形,道家同佛法比较接近,不同的是,道家只是遁世,但是他并没有感同身受的慈悲精神,不想度众生,只讲自己成仙,所以那个时候佛道合在一起,因为有对现世不满意的成份!
儒佛又是怎么回事呢?儒佛就是因为唐代末年也是大乱,大乱之后就是五代十国,结果赵匡胤统一了中原,也算是统一了!因为那个时候也是很乱。他被黄袍加身,以后东征西讨!可是改朝换代,却没有杀人,你知道吗?那个梁唐晋汉周,后唐的皇帝李后主,赵匡胤就把他抓到宋朝首都开封,然后盖一个小楼给他住!赵匡胤算是很难得的,很不容易!然后不只是他把后唐灭掉,把李后主(李煜)抓去,而且连他的近身宫妃,也都答应让她们一些跟他去宋朝的开封,然后盖一个楼阁给他,所以他的词里边说:“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主要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什么?表现他活得不耐烦了,很没意思。这首词一开始是什么?一开始就是:“春花秋月何时了”!你看,一开始就是活的不耐烦了!春花秋月,春花秋月,什么时候能停止啊?唉,赶快死了算了吧!
真的,古代那些诗人、词人写的那个意境、他的情绪,你真的要有一把年纪以后才能够容易体会!没有经历的人,或者小孩子是看不太懂的,虽然很多人会背!
佛法也是如此,要靠悟!学来的文字,终究不是智慧!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何况社会的一般人,更是隔行如隔山!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很多误解和误会!佛教提倡: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
因为赵匡胤统一了中国,接续的唐朝末年非常之腐败,所以就大肆地在提倡儒家;而他信佛,又提倡佛法。所以,那个时候,文人呢,尤其是学佛的人,就提倡把儒佛结合在一起!所以儒佛结合在一起,到了宋朝和明朝就变成了宋明理学。说到宋明理学,二程子——程颐、程颢和朱熹等人,那些都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佛道不分的时候,就产生了玄学,就是竹林七贤那个玄学。所以这些都是有历史渊源的。
明朝末年,明末三大法师也是提倡儒佛不分,像蕅益大师、莲池大师、憨山大师,都是提倡这个的!只是,他们是因为当时的因缘,因势利导,可以说是方便!我们今天,往往是情绪化的一厢情愿!结果是:提倡国学,丢掉了信仰!可谓本末倒置!
我们面对的现实,很多人分不清儒学和佛学,比如妙境长老在《瑜伽师地论》讲座时曾经说过:“我这一回在台湾遇见一个好像是读过书的出家人,我问:‘你有没有到佛学院去读书呢?’他说:‘没有。’我说:‘你自己学也可以!’我说:‘我问你问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说这是佛法还是非佛法?……’他说:‘是佛法。’‘那样说,这个佛教和儒家无差别了?那你又何必出家呢?’所以不学习佛法还是有问题的!……所以我在想,我们出家人收了徒弟以后,不叫他到佛学院去,送他到社会学校得博士学位,这件事是错误!这也可以看出来,因为实在是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实在是明白点说就是:执着虚妄而不重视真实,实在是这么回事。‘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难思议’。初开始刚出家的时候,就念念这个颂是对的,其实这个颂应该常常念。”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