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2]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49]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4]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5]

  • 十问时间[159]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7]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19]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7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很多人分不清儒学和佛学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412   时间:2022-5-2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5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儒佛不分,宋明的时候就是儒佛不分。为什么?那就要讲这个历史的因缘(渊源)。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在这之前是汉朝末年,以后是三国,三国之后是魏晋,因为几百年的乱世,所以那个时候道德沦丧。那个时候有士族(传统阀阅世家、阀阅门第),他们把持着所有的社会权益,穷苦的人、读书人就没有机会;上不去呢,就不能做官;不能做官就不能够有职业,不能够有权力,也就没有晋升的台阶。以前有晋升之渠道,但是因为士族把持,没有机会,所以他们就道德很沦丧,因为是乱世!

        当然,魏晋时代,政权交替之际,矛盾重重,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陶渊明为什么写《桃花源记》?那就是对现实的一种失望,梦想有一个桃花源,远离这个纷乱不尽人意的现实,那个时候,有思想的人,都去谈玄修道,因为道家是遁世的。

        当时的情形,道家同佛法比较接近,不同的是,道家只是遁世,但是他并没有感同身受的慈悲精神,不想度众生,只讲自己成仙,所以那个时候佛道合在一起,因为有对现世不满意的成份!

        儒佛又是怎么回事呢?儒佛就是因为唐代末年也是大乱,大乱之后就是五代十国,结果赵匡胤统一了中原,也算是统一了!因为那个时候也是很乱。他被黄袍加身,以后东征西讨!可是改朝换代,却没有杀人,你知道吗?那个梁唐晋汉周,后唐的皇帝李后主,赵匡胤就把他抓到宋朝首都开封,然后盖一个小楼给他住!赵匡胤算是很难得的,很不容易!然后不只是他把后唐灭掉,把李后主(李煜)抓去,而且连他的近身宫妃,也都答应让她们一些跟他去宋朝的开封,然后盖一个楼阁给他,所以他的词里边说:“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主要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什么?表现他活得不耐烦了,很没意思。这首词一开始是什么?一开始就是:“春花秋月何时了”!你看,一开始就是活的不耐烦了!春花秋月,春花秋月,什么时候能停止啊?唉,赶快死了算了吧!

        真的,古代那些诗人、词人写的那个意境、他的情绪,你真的要有一把年纪以后才能够容易体会!没有经历的人,或者小孩子是看不太懂的,虽然很多人会背!

        佛法也是如此,要靠悟!学来的文字,终究不是智慧!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何况社会的一般人,更是隔行如隔山!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很多误解和误会!佛教提倡: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

        因为赵匡胤统一了中国,接续的唐朝末年非常之腐败,所以就大肆地在提倡儒家;而他信佛,又提倡佛法。所以,那个时候,文人呢,尤其是学佛的人,就提倡把儒佛结合在一起!所以儒佛结合在一起,到了宋朝和明朝就变成了宋明理学。说到宋明理学,二程子——程颐、程颢和朱熹等人,那些都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佛道不分的时候,就产生了玄学,就是竹林七贤那个玄学。所以这些都是有历史渊源的。

        明朝末年,明末三大法师也是提倡儒佛不分,像蕅益大师、莲池大师、憨山大师,都是提倡这个的!只是,他们是因为当时的因缘,因势利导,可以说是方便!我们今天,往往是情绪化的一厢情愿!结果是:提倡国学,丢掉了信仰!可谓本末倒置!

        我们面对的现实,很多人分不清儒学和佛学,比如妙境长老在《瑜伽师地论》讲座时曾经说过:“我这一回在台湾遇见一个好像是读过书的出家人,我问:‘你有没有到佛学院去读书呢?’他说:‘没有。’我说:‘你自己学也可以!’我说:‘我问你问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说这是佛法还是非佛法?……’他说:‘是佛法。’‘那样说,这个佛教和儒家无差别了?那你又何必出家呢?’所以不学习佛法还是有问题的!……所以我在想,我们出家人收了徒弟以后,不叫他到佛学院去,送他到社会学校得博士学位,这件事是错误!这也可以看出来,因为实在是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实在是明白点说就是:执着虚妄而不重视真实,实在是这么回事。‘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难思议’。初开始刚出家的时候,就念念这个颂是对的,其实这个颂应该常常念。”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惊人的宇宙法则:所有发生,都不是偶然[294]

  • 刘勰与佛学[259]

  • 青年学佛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261]

  • 正念练习的七个态度[309]

  • 不懂爱就是伤害,真正的爱不是约束、占有和控制[580]

  • 有心世道之人,咸皆提倡佛学[657]

  • 真正拖垮一个人的是:只认死理的“理性”[844]

  • 善与人交的秘密:善运心理投射,人缘越来越好[832]

  • 净慧长老:做人的六条标准[1324]

  • 正念:就是打掉妄念,让心在当下[1986]

  • 佛学的人生道德[1376]

  • 佛学是内学 学佛是内求[1299]

  • 静待生命结束三年,95岁一行禅师在越南圆寂[2390]

  • 连“放下”都放下才能提起正念修行[1657]

  • 浅谈譬喻在佛学中的运用[2178]

  • 境界决定格局,这四重境界,你在哪一层?[2019]

  • 道理、道德与修行[1625]

  • 学佛的正念[2490]

  • 学习认错,能增上道德人格[1922]

  • 完人的追求——佛教道德漫谈[218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