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0日 佛学研究网
恋爱随缘,交友随缘,工作随缘!
不知不觉间“随缘”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并且使用,是作为借口也好,真的相信那冥冥之中的缘分也罢,“随缘”这两个字之中的门道可深着呢。
有这么一句话,常常被用来劝导不如意的人或事。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句话可以看做是对“随缘”的早期解释。在生活中学会听之自然,顺应世事发展变化,当我们面对不能承受的苦痛的时候,就应该学会放下,接受这些不如意,也承认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份经历。防止长时间的积累,成为心中的执念。
古时有一个叫做子舆的人,有一天,他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这种病使他不能直立,脊椎弯曲,他的下巴能够碰到肚子,两个肩膀甚至比头顶还高。
友人去探望子舆,发现子舆并没有想象中因为怪病而过得十分凄惨,反而是很快适应了,依旧像以前一样潇洒度日。
友人不解,问子舆对自己变成这个样感到厌恶和悲伤吗?
子舆回答道:“我很适应自己现在的模样,也并不感到厌恶。是什么就是什么,若是左手变成刀斧,那就砍柴;若是右手是可以打鸣的公鸡,那就报晓;若是双腿变成车轮,那正好出门都不用马车了。
既然我变成了这副模样,那就是上天的安排,我又有什么好讨厌的呢?”
生老病死,爱憎别离都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情,在面对这些不受把握的自然法则的时候,“随缘”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不强求,顺其自然的接受。
那么我们也不会被痛苦所束缚,早点放下不如意。
而在心理学看来,“随缘”有时候可能被当做了一种挡箭牌。
抛开捉摸不定的“缘分”不谈,有时候“随缘”更多的被人们当作成一种借口。借此用来给自己降低期待,通过这种“管理”方式,人们就可以减少面对失败和挫折带来的冲击,用“我不在意”来掩饰“我很在意”,用借口掩饰得不到的失望。
长此以往,人们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效应”。
在长期习惯于这种降低预期的悲哀之中后,人们就会渐渐丧失主动性,时常感到压抑和沮丧,以及无助。
这种浮于表面的随意,事实上只是人们用来掩盖内心欲望的一种方式。
因为通过虚无缥缈的“缘”,人们可以不用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从而避免了在选择过程中自己的无力以及对于结果承担时的无助。
“随缘”并不能当作伪装的借口。
当我们试图以此来粉饰太平,从而表现出寡淡的需求时,我们也很难表现出他人所需要的尊重。
因为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和需求和解,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来掌握主导权,通过忽视甚至压抑需求。
这样的生活态度既逃避了自己,也不尊重他人的需求。
“出离心”正是可以用来描述与之相反的境界的词语,拥有出离心的人能够更加自如的面对事情,为人也更加有能力和魄力。
这种境界可以说是老子“无为而治”的精髓,在又不在,不同于求之不得后的自欺欺人,承认自己尚没有达到境界反而显得更加坦荡和落落大方。
所以在面对磨难苦痛的时候,我们不妨用“随缘”来告诉自己接受与放下。
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正视自己的需求,他人的尊重,学会和需求共处,克制欲望,理智拒绝,这样的话,远比事事“随缘”都来得更加重要。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