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39]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25]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19]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73]

  • 做人,不能太飘[119]

  • 禅门公案:从心流出[111]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93]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75]

  • 学会哄自己开心[158]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6]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73]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9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你真的理解“随缘”吗?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284   时间:2022-5-2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5月20日  佛学研究网

        恋爱随缘,交友随缘,工作随缘!

        不知不觉间“随缘”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并且使用,是作为借口也好,真的相信那冥冥之中的缘分也罢,“随缘”这两个字之中的门道可深着呢。

        有这么一句话,常常被用来劝导不如意的人或事。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句话可以看做是对“随缘”的早期解释。在生活中学会听之自然,顺应世事发展变化,当我们面对不能承受的苦痛的时候,就应该学会放下,接受这些不如意,也承认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份经历。防止长时间的积累,成为心中的执念。

        古时有一个叫做子舆的人,有一天,他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这种病使他不能直立,脊椎弯曲,他的下巴能够碰到肚子,两个肩膀甚至比头顶还高。

        友人去探望子舆,发现子舆并没有想象中因为怪病而过得十分凄惨,反而是很快适应了,依旧像以前一样潇洒度日。

        友人不解,问子舆对自己变成这个样感到厌恶和悲伤吗?

        子舆回答道:“我很适应自己现在的模样,也并不感到厌恶。是什么就是什么,若是左手变成刀斧,那就砍柴;若是右手是可以打鸣的公鸡,那就报晓;若是双腿变成车轮,那正好出门都不用马车了。

        既然我变成了这副模样,那就是上天的安排,我又有什么好讨厌的呢?”

        生老病死,爱憎别离都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情,在面对这些不受把握的自然法则的时候,“随缘”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不强求,顺其自然的接受。

        那么我们也不会被痛苦所束缚,早点放下不如意。

        而在心理学看来,“随缘”有时候可能被当做了一种挡箭牌。

        抛开捉摸不定的“缘分”不谈,有时候“随缘”更多的被人们当作成一种借口。借此用来给自己降低期待,通过这种“管理”方式,人们就可以减少面对失败和挫折带来的冲击,用“我不在意”来掩饰“我很在意”,用借口掩饰得不到的失望。

        长此以往,人们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效应”。

        在长期习惯于这种降低预期的悲哀之中后,人们就会渐渐丧失主动性,时常感到压抑和沮丧,以及无助。

        这种浮于表面的随意,事实上只是人们用来掩盖内心欲望的一种方式。

        因为通过虚无缥缈的“缘”,人们可以不用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从而避免了在选择过程中自己的无力以及对于结果承担时的无助。

        “随缘”并不能当作伪装的借口。

        当我们试图以此来粉饰太平,从而表现出寡淡的需求时,我们也很难表现出他人所需要的尊重。

        因为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和需求和解,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来掌握主导权,通过忽视甚至压抑需求。

        这样的生活态度既逃避了自己,也不尊重他人的需求。

        “出离心”正是可以用来描述与之相反的境界的词语,拥有出离心的人能够更加自如的面对事情,为人也更加有能力和魄力。

        这种境界可以说是老子“无为而治”的精髓,在又不在,不同于求之不得后的自欺欺人,承认自己尚没有达到境界反而显得更加坦荡和落落大方。

        所以在面对磨难苦痛的时候,我们不妨用“随缘”来告诉自己接受与放下。

        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正视自己的需求,他人的尊重,学会和需求共处,克制欲望,理智拒绝,这样的话,远比事事“随缘”都来得更加重要。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35]

  • 真正“随缘”的人,躺不平[421]

  • 随缘就是家乡,放下就是道场[404]

  • 人与人合不合,就一个字![399]

  • 随缘不随便,智者不攀缘![461]

  • 透过呼吸,来管理工作中的情绪[524]

  • 疫情当下,最好的活法,就1个字![485]

  • 禅学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622]

  • 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修忍辱?[646]

  • 随缘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层?[773]

  • 万事只求半称心[700]

  • 人,绝不能让心情生病​[934]

  • 一切随缘[1008]

  • 《金刚经》的智慧:一生的修行,就是修好八颗心[1308]

  • 一生,总在得失之间[1602]

  • 当明白了无常,你就不会张扬[1631]

  • 佛说:不问天意,不猜人心,一切随缘[1437]

  • 半俗半禅半随缘,半聋半哑半糊涂[1739]

  • 人生,就浓缩成3句话[1604]

  • 努力“决心”去做,成败“随缘”以对[173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