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的心念:宇宙唯一的创造法则[117]

  • 活着,让自己高兴;做人,让别[112]

  • 性价比最高的养生方式[103]

  • 中秋,致我最牵挂的人[146]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74]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65]

  • 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145]

  • 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替你撑伞[128]

  • 邂逅秋,邂逅美好[13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51]

  • 有一种风雅,是茶名[113]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5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人生短暂,在懂你的人群中散步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592   时间:2022-5-1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5月18日  佛学研究网

        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人和人从相知到相守,皆是一个“缘”字。

        无论你是什么样子,总有人会莫名喜欢你,也总会有人不喜欢你,这都是缘分。

        一个人活在这世上,要为懂你爱你的人活着,不要在不懂你的人那里丢掉了快乐。

        在懂你的人群中散步,一切随缘,自在心安。

        01

        懂你的,不必解释;不懂你的,何必解释。

        与你无缘的人,注定不是一路人。爱无用,求无用,恨无用!

        若是无缘,你与他说再多话也是废话;若是有缘,你的存在就能惊醒他所有的感觉。

        缘分不能强求,人生不能将就。懂你的,不用解释;不懂你的,不需要解释。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只泥鳅,它从淤泥里探出头来,想去清水中畅游。

        鲤鱼们在清水中嬉戏,看到了这只小泥鳅,其中一只鲤鱼说:

        “你这个丑陋的家伙,整天把自己憋在淤泥里,浑身脏臭,简直丢我们鱼类的脸。”

        小泥鳅正想回答,又有一条鲤鱼说:

        “它哪算是什么鱼类,整天活在黑暗的淤泥里,吃的是淤泥,喝的是淤泥,更像是一条臭虫吧!”

        小泥鳅沮丧地回到家,把白天小鲤鱼的话告诉妈妈。

        妈妈慈爱地说:

        “别人的几句话,怎么把你气成这样呢?

        那些嘲笑你的鱼,只能在水里生活,无法在淤泥里呼吸,而你却可以在水里和淤泥里自由生活。

        它们不懂你的生活,何必要生气呢?”

        村上春树说:“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人生一场,生命一次。

        能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何苦太在意他人的评论,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

        做好自已,一切随缘,任何一种关系,懂你信你的人都无需多言,反之解释多少也无用。

        02

        人生短暂,在懂你的人群中散步。

        佛经有云:万法皆生,皆系缘份。

        人生路上,你遇见了谁,又和谁再见,早已是注定好的。

        不是你执迷就可以改变,不是你纠缠就会有结果。

        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珍惜,去的,放下。

        余生不长,在懂你的人群中散步,一切随缘,顺其自然。

        还记得在《故乡》中,鲁迅和闰土少年时期珍贵的友情,让许多人动容。

        他们一起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本以为这样的友情能一辈子。

        二十年后,鲁迅重回故土,期待着和闰土重温小时候的美好。

        但是闰土见鲁迅第一面,喊了一声“老爷”,这句话让鲁迅深深明白,他和闰土已经再也回不到从前的美好了。

        他们两个成长的轨迹,随着时间的变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相已经融不进对方的生活,分道扬镳,再也不会回到当初。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只有和懂你的人在一起,感情才能走得更远。

        不光是友情,爱情也是一样。

        杨绛和钱钟书就是这样一对爱侣,他们一见钟情,互相懂得,相互欣赏,风风雨雨数十载。

        杨绛曾给钱钟书写了一封信,只有一个字“怂”。

        别人都以为,钱钟书会琢磨好久,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但钱钟书立马回信一封“您”,这封信让杨绛感动落泪。

        原来,“怂”的意思是,问钱钟书心上有几个人?

        钱钟书回复的“您”,意思就是心上只有杨绛一人。

        一来一回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却是最动人的情书。

        杨绛是最懂钱钟书的人,钱钟书也是最懂杨绛的人。

        他们的懂得,是一粥一饭的温暖,是相对无言的默契。

        懂你的人,了解你成功背后的艰辛,清楚你坚强背后的不屈。

        懂你的人,也许不在身边,但一定在心里、在生命里。

        爱你的人未必懂你,但懂你的人一定会心疼你。人生如此短暂,在懂你的人群中散步。

        03

        懂你的人,才配得上你的余生。

        张爱玲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遇到一个懂你的人,一生难求,是自己修来的缘分与福气。

        一对夫妻结婚20年,却从来没有闹过矛盾,有人问,他们到底如何让爱情保鲜。

        妻子回答,丈夫每晚都会接她下班。等到了家楼下,她就先上楼去做饭。

        丈夫在车里听会儿音乐,或是休息一会儿。

        当她饭做好了,丈夫回来正好吃饭。晚餐过后,丈夫就主动去厨房洗碗。

        两个人忙完后,会手挽手去楼下散会儿步。

        妻子总会给丈夫一些自由的空间,让他放松、休息,或是平复情绪。

        这大概就是世间最好的默契,你懂我的辛苦,我也谅解你的不易。

        著名女作家三毛曾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写道:

        荷西认识三毛不久,曾问过她,想嫁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毛说:“只要看得顺眼的,不管是千万富翁还是亿万富翁都可以!”

        荷西回答:“那不就是想嫁个有钱人?”

        三毛摇摇头:“也有特例,如果是你的话,只要够吃饭的钱就行了。”

        两人说完哈哈大笑,几句调侃的话,对方心领神会,这就是彼此的默契。

        人心如锁,总会有一把与之匹配的钥匙。一句“我懂你”,胜过千言万语。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叶懂树的辛苦,所以愿意飘落;云懂天的包容,所以四处游走,因为彼此懂得,所以不言不语,也觉得美好。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遇到一个懂你的人。

        一生很短,如白驹过隙,找一个懂你的人度过余生,有他,便是此生圆满。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会苦一阵子 但不会苦一辈子[326]

  • 人生的4大扎心真相,越早知道越好[325]

  • 凡事太过,缘分必尽[456]

  • 最好的情绪留给最亲的人[607]

  • 沟通,是解决问题最高明的办法[721]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669]

  • 人和人的缘分也是一个任务!任务完了,他就走了[618]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1220]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了天下所有难题![958]

  • 真正的友情,是势均力敌的默契[652]

  • 心灵的换位![940]

  • 人生五大良缘,可遇不可求![1229]

  • 人际交往,四个万能法则,很实用[946]

  • 世上哪有委屈,都是因果![1181]

  • 三七定律,原来是最舒服的关系[1133]

  • 最好的感情,不在远近,只在真心[1076]

  • 佛说:生命中每个人,所遇到的事情,都早有安排[1103]

  • 人生需要这三个知己![1000]

  • 对自己慈悲是很重要的修行[1602]

  • 人生的三苦三累,熬过方有福[104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