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03]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16]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29]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39]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38]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59]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09]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5]

  • 十问时间[190]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0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髡残说:我这辈子有“三大惭愧”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305   时间:2022-5-1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5月18日  佛学研究网

        髡残是清初四大高僧画家之一,三百多年来,髡残一直以其人品与画品并重的高华之气,影响着画坛,成为画家心目中的丰碑。髡残出家为僧后好游名山大川,所作画品,兼具了玄思和禅意,艺术上有一种傲岸的气度,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心怀故国情怀。

        当时著名的文人兼大鉴赏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残的山水画作,在《读画录》中为他写小传,谓:

        “人品笔墨俱高人一头地……绘事高明,然轻不为人作。”

        张怡在髡残的《仿米山水册》中是这样评价这位心灵相契的老友的:

        “举天下言诗,几人发自性灵?举天下言画,几人师诸天地?……此幅自云效颦米家父子,正恐米家父子有未到处,所谓不恨我不见 髡残古人,恨古人不见我耳。”

        他认为髡残的诗,是写出了自己的性灵;髡残的画是直师造化,甚至比宋代米芾父子还好;髡残的佛学是直指本心,而没有出家人开堂说法的那种俗套。

        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战争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关于他这段在古刹丛林的经历,程正揆《石溪小传》有载:

        “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

        艰险的丛林生活虽使他吃尽了苦头,但倒给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机会,充实了胸中丘壑,为后来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的不少题画诗中,都明显可见。

        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残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

        “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

        髡残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他擅绘人物、花卉,尤其精于山水。他宗法黄公望、王蒙,绘画基础出于明代谢时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他曾说:

        “若荆、关、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

        他学谢时臣,在直取其气概浑宏的同时,变其丝理拘谨的毛病,学元代四家以及董其昌的画法,同时敢于刻意翻新,“变其法以适意”,并以书法入画,不做临摹效颦,仰人鼻息的玩味的做法。黄宾虹以他的特点概括为“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正是他这种重视用情感,用心血入画,重视笔墨技巧的独特运筹。一些被先人画惯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画中,却别具一格,另有新貌,有着不同于他人手笔的特色。

        髡残的山水画章法稳妥,繁复严密,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胜,而于平凡中见幽深;笔法浑厚,凝重、苍劲、荒率;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干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川深厚,草木华滋。他的作品以真实山水为粉本,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当你不再证明自己时,美就绽放了[37]

  • 你相信好运气可以“锻炼”出来吗?[223]

  • 人生要自在,四在四不在![395]

  • 中国十二时辰,诠释了我们的一生[431]

  • 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都是水到渠成的[632]

  • 以天之道做事,以地之道处世,以人之道律心[648]

  • 佛陀会骂人吗?有一种人佛陀还真“骂”[814]

  • 克服焦虑,五种不为人知的自然方式[1016]

  • 惊人的四大定律[1272]

  • 生活不顺时,牢记这四句天规,福报自然来[1835]

  • 佛教故事:心境还须自己开[1737]

  • 美从自然得,佛由心中生[1895]

  • 顺其自然,是最高级的养生[1594]

  • 人生的三次觉醒[2575]

  • 对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4356]

  • 宗白华:中国艺术中禅境的表现[3121]

  • 出现这三种迹象,说明你学佛学对了![1916]

  • 人生是一场放过、前看勿回头![2198]

  • 佛教论人与自然[5671]

  • 正慈法师:复得返自然[210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