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34]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23]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14]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170]

  • 做人,不能太飘[116]

  • 禅门公案:从心流出[106]

  • 你怎么穿鞋,就怎么做人[190]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75]

  • 学会哄自己开心[154]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73]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71]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94]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怎样才能达到佛的涅槃境界
     
    [ 作者: 赵朴初   来自:网络   已阅:1887   时间:2022-5-5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5月5日    佛学研究网

        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老死忧悲苦恼既是由于生缘,消灭生缘则生死忧悲苦恼灭,消灭爱取有缘则生死苦灭。这样推上去直到最后,消灭无明缘则苦果之因“行”灭,无明灭、行灭、识灭乃至生老死灭就是涅槃。

        更明确的来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涅槃,也叫做“现法涅槃”。

        涅槃的意义是圆寂,就是说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我前面说过可以把涅槃解释为逝世,其实释迦牟尼三十岁的时候便已经证得涅槃而成佛,不过当时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之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槃”,直到他八十岁逝世方是入“无余涅槃”。

        关于涅槃的道理属于灭谛,现在你提的如何达到涅槃的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定、慧三学为方法。

        一、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当初僧伽成立时,没有约制团体的一定规律,其后随着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戒,到佛逝世前已制定了二百多条。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条,我国西藏二百五十三条,汉地二百五十条,大体相同,仅有某些条款分开和合并的不同,汉地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

        二、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即不瞌睡)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这是印度一般宗教徒所必习的,尤其是佛教徒修持的必要条件。由于定,身心远离爱欲乐触等的粗分别,逐步发得身心轻安,终于能够把心——精神思想集中于任何一境之上,宁静安稳不受扰乱,进而引发一种无漏的智慧。定有世间的四禅和四无色定,有出世间的九次第定、三三昧等,从定而后能引发慧。

        三、慧,是分别一切法的自相(特殊性)与共相(一般性),通达四谛的道理,而有断除迷惑证悟真理的作用。戒、定、慧三学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修行法门,共称三十七道品。这里不一一介绍,仅简略介绍一下八正道:(1)正见,就是于一切法上见到无常无我缘起四谛之理而明确认识它,使成为自己的知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是使自己的生活行动受正见的指导,使身口意合于法的法则;(5)正命,是正当的生活方法,反对诈欺仗势骗夺他财以养自己的邪命生活;(6)正精进,使身口意毫不松懈地努力向正见所指的目的前进;(7)正念,经常忆念着正见,使正见不忘失而经常现前;(8)正定,在正见指导下修习进入无漏清净的禅定。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到底是一种物质还是一种理念?[231]

  • 佛悟道悟了什么[324]

  • ​说话的最高境界[310]

  • 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380]

  • 遇事向内找,是一个人极高的境界[494]

  • 佛在你那儿睡着了[626]

  • 即使是佛,也有无能为力之时[704]

  • 生命的最高境界,那么,境界究竟为何物?[713]

  • 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菩萨的境界——道宣律师朝礼五台[741]

  • 生命的最高境界![756]

  • 佛说布施功德因缘[690]

  • 修行九重境界,看看修到哪[1121]

  • 佛有三身,说法的是哪一身?[728]

  • 开悟前“我在活着”,开悟后“我看着我在活着”[876]

  • 大处难处看境界,小处细处看修养[687]

  • 相处的三种境界:向上社交、向下兼容、向内安放[863]

  • 喝茶最好的境界:和、静、怡、真[1118]

  • 禅意思维的九个境界[928]

  •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这一个字![927]

  • 沉默是一种修行,无言是一种境界[128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