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07]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56]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01]

  • 布施不是花钱买功,而是舍弃贪[104]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7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41]

  • 老实“吃茶去”[100]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21]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72]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22]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15]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91]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太美妙了,这些植物在佛教中居然承载着这么特殊的意义!
     
    [ 作者: 王早娟   来自:网络   已阅:2022   时间:2022-4-2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4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经典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各有特色,以客观可感的实体承载着精深奥妙的佛教思想文化。那它们在佛教中都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一起来看看。

        文/王早娟

        人们在与植物长期的相处过程中,逐渐赋予了植物某种与人相关的含义。

        宗教中的植物更是如此,在宗教中,植物具备了超出植物本身的“话语”。

        佛教涉及极为丰富的植物文化,植物在佛教表述的不同境界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佛教文化中植物的主要功能包括帮助修行、供奉佛陀、医疗药用以及作为某些尊者的法器。佛教植物的意义主要在于四个方面,即比相、比德、比理、比境。

        01 比 相

        佛典中常用植物来表示佛陀长相,印度频婆果是一种红色的果实,色泽鲜艳美丽,佛经中多用之表示相貌。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有“唇红齿洁如频婆果。”

        《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五《入法界品之六》:“唇口丹洁,如频婆果。”

        《佛本行集经》卷一九:“呜呼我主,口唇红赤,如频婆果。”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世尊唇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

        《毘耶娑问经》卷下:“光明集在其身,颊如莲花,唇色犹如金频婆果。”

        《方广大庄严经》卷一:“目净修广,如青莲花,唇色赤好,如频婆果。”

        02 比 德

        佛教用植物来与人的德行相应,德行好的人就用馨香繁茂的植物来表示,德行不好的人则用具有臭味的植物来表示。

        《安乐集》中写佛告父王:

        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头栴檀,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花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

        这段文字以植物来比人的德行,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德行终将感化一切德行不好的人,从而改变周围的环境。

        释迦牟尼佛德行圆满,他的一生中几乎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植物与之相伴,无忧树、阎浮提树、吉祥草、菩提树、尼拘律树、娑罗树等这些植物无不洁净美丽,香雅柔美,在佛的生活中,她们是佛陀高尚情怀的代言,是佛陀精神境界的象征和外化。

        树的生命状态与佛的精神身体密切相关,佛陀在菩提树下顿悟,因此这棵树也成为常青树:

        其茎干呈黄白色,枝叶青翠,经年不凋谢。”在佛陀入灭的时候它也“枝叶变色凋落。过后又再生青翠。(《酉阳杂俎》)

        而佛陀在娑罗双树下涅槃时,《大涅槃经后分卷上•应尽还原品》则做了如下描述: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果皮干悉皆爆裂堕落,渐渐枯悴摧折无余。

        03 比 理

        植物也可用来阐释佛教义理,《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中用般若波罗蜜花等诸多花来指代佛理。

        《阿毘昙毘婆沙论》卷第十三把佛法中的十二因缘比喻成树的各个组成部分,以此便于听法者理解:

        此十二支缘,如树有根,有体,有花,有果。无明、行是其根,识、名色、六入、触、受是其体。爱、取、有是其花,生、老死是其果。此十二支缘,或有花有果或无花无果。有花有果者,谓凡夫人、学人,无花无果者,谓阿罗汉。

        《大智度论》中描述的尼拘律树非常高大,树冠广阔到树荫下能放置五百辆车,但生长出这种树的种子却比芥子的三分之一还小,经中形象地用来比喻老妇人以清净信心供养佛陀,其因虽小却能得大果报。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一:

        复何所表,以华为严。华有十义,所表亦尔。一微妙义,以微妙作为花义,表示佛行佛德离于粗相,故说华为严。二开敷义,表示开放殊荣,令人进入觉性故。三端正义,表示圆满德相具足故。四芬馥义,表示德香普熏益自他故。五适悦义,表示德乐欢喜不会厌离故。六巧成义,表示所修的德相善巧皆能成就故。七光淨义,表示永断灾障极其清淨故。八庄饰义,表示依胜因庄严本性故。九引果义,表示此因能结成佛果故。十不染义,表示处世不染如莲华故。

        此经中用花的微妙、盛开、端正、芬芳、让人愉悦、巧成、光洁、庄严、无染凡尘以及花落后结果等十种妙处比喻佛行佛德之理,可谓巧妙说法。

        佛教关于世界的想象非常耐人寻味,其中对于极小的表述多借用“芥子”这一物种。佛典有“芥子容须弥”之喻,须弥,就是须弥山,其入水八万由旬,出于水上高八万由旬,纵广之量亦同,周围有三十二万由旬。如此广大的一座山却能被一粒小小的芥子容纳,这表现了佛教大小一如的空间态度。

        佛典中又有“芥子投针锋”之说,芥子及针锋都是非常细小的事物,这样的说法比喻某种可能性是小之又小。《涅盘经》卷二:“佛出世之难得犹如芥子投针锋”。

        佛涅槃时四周生长的树木也与佛理有关。《大般涅槃经疏》卷一:

        娑罗双树者,此翻坚固。一方二株四方八株,悉高五丈,四枯四荣,下根相连、上枝相合,相合似连理,荣枯似交让……东双表常,南双表乐,西双表我,北双表净。又双茂表常,荫凉表我,花以表净,果以表乐。

        据此可见,佛涅槃时的娑罗树表达了佛教思想,东方一荣一枯的娑罗树意为“常与无常”,北方意为“乐与无乐”,西方意为“我与无我”,南方意为“净与无净”。

        繁荣华茂表示:常、乐、我、净;枯萎凋残表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佛教用诸多植物来比喻人的色身之脆弱,《大涅槃经》:

        是身不坚,犹如芦苇、伊兰、水泡、芭蕉之树。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瀑水、幻炎,亦如画水,随画随合。是身易坏,犹如河岸临峻大树。

        用芦苇、伊兰、芭蕉、临峻大树来说明寿命的短暂,犹如电光石火,转瞬即逝。有时也用植物的种子或果实来比喻世界的微小,《注四十二章经》: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尘隙;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弊帛;视大千世界如一诃子。

        04 比 境

        依据佛教思想,在修行的不同境界,所见植物是不同的。

        《修行本起经》中记载,当佛陀获证无上正等正觉时,他看到:

        其地平正,四望清净,生草柔软,甘泉盈流,花香茂洁,中有一树,高雅奇特,枝枝相次,叶叶相加,花色蓊郁,如天庄饰,天帆在树顶,是则为元吉,众树林中王。

        这里的一切美好植物、美好境界,都不再是俗世中的植物和境界了,它具有极强的精神特征,是对佛陀人生境界、智慧境界、宗教境界的彰显。

        《法华经》卷十九《法师功德品》记载,如有人能精心修持此经,就能达到非常好的境界,能够闻到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的各种香味,并且能够分辨清楚香味的种类及来源。

        佛教有用植物的温暖、美丽、自在来比成佛的境界,也有用植物的阴冷、恐怖、幽黯来与死亡相比应。

        佛教中有一处丛林叫做尸陀林,是专门弃置尸体的地方,因此也叫做恐畏林、安陀林、昼暗林,这里与佛国植物的鲜艳、明媚、富有生机形成鲜明对比。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让心保持在没有名言的境界[295]

  • 人生的最高境界:独[297]

  • 一切境界,皆可作​「增上缘」[362]

  • 独处,是一种境界![351]

  • 慈悲的四重境界[426]

  • 找准自己的位置[569]

  •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652]

  • 《六祖坛经》四大名句,句句开悟,让你从迷失中找到方向![855]

  • 学佛者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境界[897]

  • 人生需要沉淀,生活要懂取舍![715]

  • 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919]

  • 佛菩萨半睁着眼的秘密,原来如此[807]

  • ​说话的最高境界[823]

  • 遇事向内找,是一个人极高的境界[879]

  • 生命的最高境界,那么,境界究竟为何物?[1104]

  • 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菩萨的境界——道宣律师朝礼五台[1332]

  • 生命的最高境界![1172]

  • “机锋”、“有情”这些俗语在佛教中是啥意思?带您一次厘清![1322]

  • 修行九重境界,看看修到哪[1715]

  • 开悟前“我在活着”,开悟后“我看着我在活着”[157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