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2]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49]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4]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5]

  • 十问时间[159]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7]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18]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7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佛教反对感情生活吗?圣严法师谈亲情、爱情和友情
     
    [ 作者: 圣严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2212   时间:2022-4-2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4月20日  佛学研究网

        人活在世界上,除了饮食的养分,还需要精神的滋润,而感情就是人生最好的精神滋润剂之一,因此,感情和生命可说是息息相关的。

        佛教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在生活中,感情带给人很多温暖,同时也充满痛苦,那么,当我们遇到感情问题,该如何处理?来看看圣严法师怎么说!

        文/圣严法师

        佛教反对感情生活吗?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

        我们学佛了也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弟子也应有个人的配偶。

        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

        如果佛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没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

        佛法所称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人称之为“爱”。爱除了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之外,也有“有我”和“无我”之别。

        佛菩萨的慈悲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男女之爱和朋友之爱则可能是有条件也可能是无条件的。佛法是要从基础的爱来引导至无我的慈悲。

        由于佛菩萨可以无我,众生不可能无我,因此要教导众生从有我的爱而渐渐进入无我的慈悲,也需要先从有条件的爱而加以净化成无条件的爱。

        因此,佛教不能一开始就叫人离开感情生活。

        处理感情需要“智慧”和“慈悲”

        至于我们应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呢?家庭是感情关系的基础。

        家庭的基础从伦理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夫妇关系,继而从家庭成员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活动而形成友情的必要。

        中国有句俗谚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说“夫唱妇随,白首偕老”,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为基点。

        如果没有情,就像机器没有润滑的油,随时都可能发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损伤。

        佛法目的不外为教化世间凡夫,诱导凡夫将矛盾化为和谐。

        因此,佛法有两个不变的原则──智慧和慈悲。智慧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来指导慈悲、运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从混乱变为条理、从矛盾成为和谐。情感如果离开理性的智慧,就会泛滥成灾、自害害人。

        看菩萨如何对待感情

        《六方礼经》里提到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有一种宗教信仰,教人专门拜方位。

        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罗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诚地礼拜六个方位,便问他拜的是什么。那位青年说不出所以然,只回答这是父亲的意思,父亲在世时拜方位,他去世之后儿子也应照着拜。

        佛陀告诉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顺父母为东方,恭敬师长为南方,夫妇互相体谅为西方,爱护亲友为北方,体恤仆从部属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为上方。

        同时并说明了父母对儿女、师长对弟子、部属佣人对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门对俗人,各别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责任。

        像这些都属于感情的范围,是人间的伦理关系。能够善于处理感情问题而过正当的感情生活,就是修行佛法的开始。

        《维摩诘所说经》的“佛道品”中,记载普现色身菩萨与维摩诘的一段问话: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菩萨母 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 无不由是生
        法喜以为妻 慈悲心为女
        善心诚实男 毕竟空寂舍
        弟子众尘劳 随意之所转
        道品善知识 由是成正觉
        诸度法等侣 四摄众妓女
        歌咏诵法言 以此为音乐
        .......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菩萨问维摩诘说:“你有父母妻子,也有亲戚等眷属,还有部属和朋友,这不是很累赘吗?”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

        维摩诘答道:“我的母亲是智慧,父亲是度众生的方法,妻子是从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和诚实;我有家,但它代表毕竟空;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就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

        这一品涵盖了在家人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人事物,维摩诘不但不因有这些累赘而不自在,反以大智慧来运用大慈悲。他虽然过着与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脱自在的内心世界。

        可见,学佛后并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理性。能够以理性的智慧来指导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过得非常丰富、顺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谓佛法的指导和智慧的原则,是教我们如何处理感情问题,而不是要我们放弃、排斥或厌恶感情。

        如果用情不当,会带来困扰;用情没有节制,也会造成灾难。例如:父母对子女固然要爱护,但是溺爱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间应该相爱,可是婚外情或婚前复杂的感情生活,不仅会惹来家变的麻烦,也会给社会制造纠纷。

        另外,对亲戚朋友以及师生之间、主仆之间等等关系,也都要基于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则徒生困扰。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导我们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人,可以精,但不可以阴[373]

  • 慈悲的力量[367]

  • 人,成于三悟,败于三忌[357]

  • 一切修行,归根结底都是“修心”[512]

  • 高处不为难别人,低处不为难自己[477]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以开心[582]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520]

  • 渡人是一种格局,渡己是一种智慧![683]

  • 南怀瑾: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557]

  • 慈悲心重的人,才有福报和福相[698]

  • 南怀瑾:佛菩萨才是多情人[671]

  • 爱自己,胜过爱你的手机[1242]

  • 爱别人之前,请先学会爱自己[624]

  • 如何增长智慧?如何预防魔事?如何降伏烦恼?快读《宝积经》![571]

  • 说话的智慧:觉者说法的次第[655]

  • ​说话的最高境界[527]

  • 做最合适的自己,才是最幸福的[573]

  • 你的慈悲善良,蕴藏着你的大福报![661]

  • 知人不评,知事守口,知理不辩[657]

  • 弱者报复,强者原谅,智者忽略[71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