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00]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1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49]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164]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185]

  • 十问时间[159]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167]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74]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18]

  • 佛教与外道的区别[147]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8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7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虚云老和尚:话头与疑情
     
    [ 作者: 虚云老和尚   来自:网络   已阅:2167   时间:2022-4-1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4月18日  佛学研究网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疴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现疑念,不待反复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了,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哪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

        (一)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

        (二)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来。”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说这时节。

        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从虚云老和尚的“持戒”日常,看佛门戒律的重要性[246]

  • 当你心累了就默念这三句话,不论什么事,都会改变![331]

  • 管理健康最好的方式:放下破事、远离烂人[543]

  • 扛得住事 耐得住烦[499]

  • 《心经》:当你累了就默念这三句话,不论什么事,都会改变![1046]

  • 扫地还能有功德?是的!带你了解“扫地僧”的大智慧[1068]

  • 《华严经》10个经典名句,若能参透,受益无量![1476]

  • 禅坐,是世上“最安全”,也是“最危险”的修行法门[1713]

  • 布袋和尚的布袋里究竟装了什么?[2196]

  • 什么叫做有福?有福之人,有七种心态![1737]

  • 修道人莫要被这三件事所转[1925]

  • 心是一切法的根本![1937]

  • 禅宗参话头法门疑情解析[2349]

  • “心平”二字 谈何容易?[2006]

  • 禅宗史话:学禅举要[1865]

  • 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1623]

  • 修行的目的,就是寻回原本清净的自心自性[1472]

  • 试试这样去看世界![1968]

  • 心中有佛身口意常清净[1963]

  • 心清净了,任何地方都能清净[380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