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2日 佛学研究网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古代先贤圣者到民间普通百姓,他们以自身的切实人生经历和感悟为后世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思想文化遗产,而若细细品之便会发现不乏佛教思想蕴藏其中。比如以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甚至熟到可以脱口而出的名言、谚语中,其实就闪耀着佛法的智慧之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 释意:“天上有预测不到的风云变幻,人也会有早晚要遇到的种种灾祸与喜事。”其中所蕴含的核心思想,可以“无常”二字予以概括。
佛教的无常观认为,所谓“常”就是永远不变、不会衰败、甚至也不会消灭、死亡,永恒长存的,这就叫做“常”。既然是无常,就表示它是会改变、转变、衰变的,甚至到最后也一定会消灭、死亡的,这便是“无常”。
世上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万事万物、甚至我们自身、以及自身的一个小小的念头,都在瞬息变化着,“昨日之日不可追”,因缘聚合而产生的的当下的每一刻,都不能永久存留。因此,在无常面前,抗拒和抱怨都是没有用处的,只有去接纳无常这个既定事实、随顺因缘,才能不会被无常所带来的的种种不可估测打倒。因此,面对不确定的环境,要学着接纳我们不能决定的部分,并将自己能够把握的事情做好,心态上随缘,行动上精进,就能够笑看云卷云舒,淡然面对旦夕祸福,在这个无常的世间从容地活着。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释义:“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此句话所反映出的便是“发心”的重要性。
发心,是修行的基础,因此许多佛弟子对“发心”二字并不陌生。由于我们每个人在动机里所存储的意念不一样,便会因此而产生种种不同的发心,且这些发心有善亦有恶。比如,发出离心、发大愿心、发慈悲心、发大智心、发菩提心,都属于“坦荡荡的君子心”,为善念之心;而发嗔恨心,发贪婪心,发傲慢心,发嫉妒心,则属于“长戚戚的小人心”,为恶念之心。
如果把人生的修行比喻成吃饭,那么正确的善念发心就如同依照菜谱备齐食材而后开始烹调菜品,最终必然会完成一桌美味佳肴并欣然享受;而不正确的恶念“发心”就好像一位厨师放进锅里煮的一块石头,因为一开始就“煮错了”东西,煮得再久也不能成为可食用的饭菜,不仅吃不到饭,反而会因耽误了饭点而饿肚子。因此,身为佛弟子的我们要恒常发正心、善心、真心,杜绝邪心、恶心与伪心,要做坦荡荡的君子,而不做那个长戚戚的小人。
吾日三省吾身
■ 释意:这句几乎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的话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与佛教中的“忏悔”观有着相似的内核。
无量劫中,我们一直沉迷于财、色、名、食、睡的五欲当中而不能自拔,又在贪、嗔、痴、慢、疑的五毒之中造作下种种恶业。这些恶业就像一颗颗种子,会随着时间的积累,一点点发芽、长大,如果不加以铲除,最终会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让我们无法成就。
我们的业障就好像毒药一样,而我们的身心,正如一个盛装着毒药的瓶子。我们要用它来装甘露,就必须先把瓶子里的毒药倒出来,然后清洗干净,要不然装再多的甘露,最终也会变为毒药。而忏悔,便是在清除我们心灵上的污垢。因此,为了让修行之路走得更加顺畅,恒常忏悔是万万不可少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释意:“种什么,收什么。做了什么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句俗语与佛教典籍《涅盘经》中"种瓜得瓜,种李得李”有着相同的意义,以比喻的手法揭示了客观存在的因果定律。
佛教常讲:因果报应,真实不虚;万事皆空,唯有因果不空。万事万物,有其结果必有其原因。世间宇宙的一切必遵循其因果规律,因果是无处不在的。如勤奋学习,便可进入高等学府;努力工作,便可事业进步;锻炼身体,便可拥有健康的体魄......生活中这些日常事项,无不是因果定律的实际体现。
然而对此,很多人的疑问点其实在于: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却没有得到好报?因果定律是“漏掉”我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人有思维,就会有想法,就想表达,从而就有行为,于是“造因”就开始了。至于这些因什么时候感召果报,那要看不同时间及不同空间下所造因的强弱,还有看其它诸因缘条件等因素,才能决定未来的果的形成。因果定律当然适用于所有人,只不过什么时候能得果报现前是要等待机缘成熟的。
百善孝为先
■ 释意:“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此句话反映了对孝亲报恩的重视,这便与同样提倡要“报父母恩”的一些佛教思想有着类似的内涵。
孝道向来为佛教提倡,在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包含孝亲报恩内容的经典很多,例如《增一阿含经》、《盂兰盆经》、《父母恩难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等。据《父母恩难报经》所述,父母有十恩: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回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远行忆念恩;深加体恤恩;究竟怜愍恩。这些恩情概括起来,被称为父母恩,即常用回向偈中“上报四重恩”的四恩之一。
那么,佛教中所讲的“父母恩”到底是何意义?真禅长老对此问题的开释:“因为父母亲养育我们,很不容易,怀胎哺乳,吃尽千辛万苦,才把我们培养成人,要报答父母之恩,只有在百劫千生中常行佛道,于十方三世中普度众生。这样,不仅一生的父母,而且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可以得到超拔和济度。不仅一个人的父母,而且每个人的父母,都可以离苦得乐、获得解脱。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二种重要因缘。”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