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03]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19]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31]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43]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40]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60]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09]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6]

  • 十问时间[190]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1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为什么我们总在寻找依赖
     
    [ 作者: 济群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1714   时间:2022-4-1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4月10日  佛学研究网

        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

        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

        所以,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内心始终没有安全感。我们的身体、家庭和事业,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

        我们每天都可以观察到无常,但无常并未使我们警醒。相反,无常往往使我们更加执著。似乎执著就能抵挡无常到来,并使我们执著的对象变得坚不可摧。

        我们的贪著,正是在不断生起贪心的过程逐渐壮大的。并在最终,使我们自己成为贪心的受害者。

        贪著之心带来的危害,与贪著程度是成正比的。在金融风波中,很多人都会受到伤害,但程度却各不相同:有些人自寻短见了,有些人精神失常了,也有些人失落一阵就痊愈了。

        贪著越深,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伤害就越大;反之,环境变化就不会构成太大的破坏力。就像爬上一个注定要坍塌的高楼,爬得越高,摔得自然就越重。

        我们也在不断培养我执,每做一件事,无不介入自我。其实,一件事从开始到完成,只是缘起的过程。

        我们执著其中有“我”,完成是出于错觉和不良习惯。

        什么是“我”?我们自身的存在,只是一个妄想。色身能代表“我”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当识前去投胎时,我们将父母的那一点遗传物质当作是“我”,由此开始上演“我”的一生。如果这就是“我”,那么,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又是什么?

        缘起的世间,没有我,也没有我所。生命的延续,只是缘起的相续。

        我们的色身,就像我们所拥有的一个器皿。器皿是不是“我的”?只有当我们认为那是“我的”,它才被贴上了“我的”这个标签。不然,和“我”有什么关系?但自从我们将执著投射其上,将之视为“我的”,它的变化就会影响我们。当它败坏时,我们就会因此难过、惋惜。

        我们对色身也是如此,只是这种执著更深入、更持久,已经和色身合二为一,不可分离。从投胎的刹那起,我们的执著就开始了。

        事实上,早在投胎之前,我们已执著了生生世世。在我们的意识活动中,我们不断从“我”出发,不断介入“我”,不断巩固“我”。成功时,会认为是“我”成功了;失败时,会认为是“我”失败了。

        如果不介入“我”的成分,只是尽心尽力去做,成与败,就不会对我们构成什么伤害。

        因为事业成败也是缘起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而不至为执著所累。

        我执使我们处处张扬自我,可是自我又是什么?世上并没有自我这个东西。但我执所形成的自我中心,却将我们和他人对立起来。

        有了强烈的自我观念之后,我们当下就和整个世界成为对立的双方。

        我代表着一方,而整个世界代表着另一方。现代人常常感到孤独,当你的世界只装着你一个人,当然会感到孤独。

        如果你和整个世界、和所有众生是一体的,就不会懂得孤独为何物。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此心常看圆满[234]

  • 看远,看淡,看透[327]

  • 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光阴,就是人生的圆满[436]

  • 欣赏自己,就是幸福的开始[543]

  • 念《心经》的九个层次[850]

  • 我没有靠山,自己就是山![552]

  • 佛门与明月:无心恰似中秋月,照见三千与大千[1041]

  • 这就是负面情绪的根源[1172]

  • 《周易》说小满:人生不求太满,小满即是圆满[1677]

  • “人成即佛成” 佛陀一生的行迹[1586]

  • 不是冤家不聚头!南怀瑾谈因缘[1772]

  • 人生不要太圆满!有福的人才能看到[2057]

  • 放下心中的成见,才能看到事实真相![1545]

  • 读完本文,你的烦恼会减少90%[1847]

  • 佛弟子为何要常忆文殊菩萨?重温文殊菩萨的“嘱托”[2176]

  • 解脱等于逃避?[2220]

  • 原来这才是解脱的真正含义![2359]

  • 《金刚经》揭秘了八大生命真相!越早知道越好[2472]

  • 金刚经解决什么?[3327]

  • 很多人栽在习惯中,偏离了学佛的初衷[280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