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祝您夏安[131]

  • 从佛教心理学看汉字中的智慧[103]

  • 芒种:心是一亩田,苦乐自己种[151]

  • 沟通,是解决问题最高明的办法[104]

  • 疗愈自己的6种方式,迷茫时看一[113]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49]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38]

  • 这是禅师,为你洒下的一片月光[111]

  • 清茶饮语[127]

  • 《心经》与宋代文人创作[127]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31]

  • 对松悟禅[148]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玄奘大师的少年时代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567   时间:2022-4-9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4月9日  佛学研究网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少年时代,少年时代是萌发理想的时代。历史上,大凡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追溯其少年时代的成长过程,他们的远大理想、信念,无不是在少年时期形成,并付诸了毕生的努力。世界文化名人玄奘大师也不例外。
    玄奘出生在一个儒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据说玄奘“不是高雅正经不去阅读,不是圣哲风范不去习从,不与庸常稚童交朋友,不到百戏喧嚣的街巷去玩耍”。不幸的是,一直疼爱他的母亲在他五岁时因病去世,失去母爱对他的打击非常之大,好在还有父亲陈慧的精心呵护。

        父亲淡泊名利、讲究操守,很早就淡出仕途、潜心三坟五典,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少年玄奘,不仅崇尚古代先贤,喜欢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意志坚贞,聪慧颖悟,是一个懂礼貌、有志气的孩子。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8岁时,玄奘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孝经·曾子避席》,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忽然提了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子来回答。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垂下双手,毕恭毕敬地回答了孔子的提问……”

        这时,玄奘立即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聆听。父亲问他干什么?他答:“曾子接受老师教诲时离开坐席,我现在听父亲教导,怎能安坐不动呢?”他的父亲由此感慨万端,叹言:“孺子可教也!”。从此以后,父亲给予玄奘更多的关注,不仅教他更多的学问,也时常向他讲说关于历代圣贤的人生及为人的故事。孝亲敬长、立身扬名、忠君报国,这些来自于中国儒家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玄奘的成长过程中都烙下了极鲜明的印记,也对于日后身为僧人的玄奘在人生处世及发展方向的选择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玄奘十岁时,再次遭受了人生的巨大磨难,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他失去了依靠,沦为孤儿。幸运的是,他的二哥长捷法师出家在洛阳净土寺,便带他到寺里生活,这不仅解决了他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帮助他学习知识,使他在接受儒教之后,开始接触佛教。虽没有剃度出家,但也是每日在寺内做早课诵经。这也成为玄奘走向佛门三宝(佛、法、僧)的第一步。人生难得第一步!正是这重要的第一步,改变了玄奘的一生。

        玄奘13岁时,隋炀帝下令度僧,因他年幼,未能入选。主持此事的大理寺卿郑善果见他站在公衙门口,就问他出家是为了什么?他回答“继承如来的业绩,光大佛法。”一个12岁的孩子竟有如此远大的志向和才识,一下子感动了郑善果。他赞赏地说:“一般的通业易成,特殊的风骨难得,我想此子若得度,必能弘扬佛门的教化,成为伟大的人物。”于是便破格录取了玄奘,玄奘从此皈依佛门。

        玄奘出家后在净土寺学习佛教经典,兴趣极为浓厚,很快显示出了超人的智慧,成为寺内突出的人物,但凡经文教义,只要听过一遍,稍加整理,他就能将师父所讲的内容发挥解析出来,很令大家敬佩,时间不长,洛阳佛教界都知道净土寺有一个名叫玄奘的神童。
    图片
    玄奘15岁时,隋末农民起义爆发,洛阳是隋朝的东都,此时白骨遍野,烟火断绝,僧人四处逃散。玄奘年纪虽小,但已看透时势。他与二哥商量,离开净土寺,来到关中长安,后又经过子午谷,越过天险秦岭,经过汉中,来到了成都,一住就是五年。他受具足戒,坐夏学律,“敬惜寸阴,励精无怠,二三年间,究通诸部”,其名声传扬于吴、蜀、荆、楚各地,无人不知玄奘,其佛学造诣,在当时入蜀的数百僧众中首屈一指。

        玄奘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游学荆、赵等地,遍谒名师,广收博采,学业日益精进。后又二返长安,师从名师研习佛法,被誉为“释门千里驹”。但他发现各派学说往往互相矛盾,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与流传的有关汉译经典来对照,也不能解决问题,便孤身一人,历尽千难万险,抵达佛教诞生地印度,留学十七载,后来,携带大量佛经回国,建立译场,翻译出1335卷佛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历史上,少年出家终生为僧者为数不少,但像玄奘那样信念坚定,事业有成,被誉为三藏法师的并不多,而集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与世界文化名人等诸多荣誉于一身,且名垂千古的人,更是微乎其微。基于玄奘的杰出贡献,唐太宗称他为“法门领袖”,鲁迅称他为“民族脊梁”,梁启超誉他为“千古一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认为:“我相信,有史以来中国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是玄奘。玄奘的影响最大。”印度的专家说:“在到过印度的许多中国人之中,玄奘无疑是最伟大的一个。”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玄奘大师译《大般若经》及圆寂事[787]

  • 玄奘大师译撰目录[3854]

  • 我们为什么需要玄奘大师[3448]

  • 玄奘大师最后魂归何处?[3978]

  • 第17届大学生电影节展映历史纪录片《玄奘大师》[5294]

  • 《玄奘大师》28日西安全球首映[5409]

  • 从“唐僧”回溯玄奘大师[6985]

  • 修建“人文座标” 传承“玄奘精神”——玄奘大师诞辰1408周年纪念活动在偃师隆重举行[6314]

  • 玄奘大师在印度境内游学与善财童子参学有关地理、路线、及其意义之探讨[9675]

  • 唐僧玄奘大师生年之研究[7024]

  • 玄奘大师与唐太宗及其政治理想探微[804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