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03]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18]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30]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40]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40]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59]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09]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5]

  • 十问时间[190]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0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最高级的养生,不是睡觉,不是锻炼,就一个字!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761   时间:2022-3-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3月6日  佛学研究网

        《易经》中有言:“夫少者,多之所贵也。”

        意思是说,凡事以少为贵,少才能得到更多。

        人生亦如此,多不如少,少的力量,让生活更有质量。

        少,是一个人最好的活法,也是最高级的养生。

        01 少食,则少疾

        常听老人说:“能吃是福。”

        但是少有人知道下一句是:善吃是智。

        不挑食、吃得下是福气,但懂饮食之道才是智慧。

        《素问·瘦论》中有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长期饮食过饱,肠胃负担过重,也很容易诱发多种疾病,如三高、心血管疾病等。

        远离疾病的秘诀就是少食,准时限量,七分饱,才是刚刚好。

        106岁高龄的宋美龄,就格外注意饮食之道。

        一天之内,她要吃五餐,但每顿只吃五分饱,浅尝辄止,绝不多吃。

        甚至每天都要称体重,一旦超重,她就会将正餐改成蔬菜水果沙拉,偶尔吃些牛排。

        正是如此自律节制,食不过饱,宋美龄才能无病无痛,长命百岁。

        民间有句老话:“常有三分饥,百病不相袭。”

        无论是盲目节食敷衍了事,还是胡吃海喝无所顾忌,都是不可取的。

        七分饱,三分饥,节食安胃,恰到好处,才守得住健康,无病无痛。

        02 少欲,则少忧

        清朝学者申居郧曾说:“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欲望,那忧愁祸患也会随之而来。

        你想要的越多,麻烦也就越多;反之,减少自己的欲望,才能洞见幸福的真谛。

        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蝜蝂》。

        蝜蝂(fù bǎn),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无论遇到什么,就拿过来放在背上,渐渐地东西越来越重,但筋疲力竭也不肯停下,直到跌倒摔死。

        很多人活得不幸福,便是像蝜蝂一样,欲望过多,但却忘了能背负的东西是有限的。

        人们常说,年龄越大,忧烦越多,但其实和年龄并无关系,而是欲望过多。

        对外物的渴求,是我们的本能,但人心有限,欲望无穷,过多的索求,只会是人一生悲剧的开始。

        《孟子》有言:“养心莫过于寡欲。”

        内心的丰盈,源于欲望的减少,而非外物的增加。

        少欲,知足,放下贪念,才是养心之法、善身之道。

        03 少言,则少祸

        《口铭》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一个人如果说话不知节制,随意开口,会给自己招惹祸端。

        不妄言,少说话,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福报。

        曾国藩初入官场时,也是口无遮拦,得罪了不少上司同僚。

        直到差点丢掉性命,才顿悟自省,给自己立下规矩:谨言,刻刻留心。

        他自此说话谨慎,时刻细心留意,每日在睡前,还要回想自己是否有言语不当之处。

        后来,他口中话不再多,出言处事只求一个“稳”字。

        言少则祸少,曾国藩深谙此理,方能平定太平天国,兴办洋务,终成一代名臣。

        《周易》有言:“吉人寡言语,躁人之辞多。”

        少说话,不妄言,是入德之基,载福之道。

        张嘴说话前,务必深思熟虑,宁可无言,也别话多。

        真正的聪明人,从不多言,越是不说废话,越能远离祸端,修德积福。

        04 少思,则少愁

        作家林清玄说:“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道理很简单,但做到的人却很少。

        人们总是为了还没发生的事情担忧,想着想着,就把自己陷在了负面情绪里,难以抽身。

        《红楼梦》中,黛玉妹妹是多少文人心中的千古一梦。

        她出生大家,才华横溢,一颦一笑中皆是风情,但另一方面,她体弱多病,父母双亡,情路坎坷,结局悲凉,又令人扼腕。

        其实细想,黛玉的香消玉殒,和她多思多虑的性情关系很大。

        一点风吹草动,她都会在心里胡思乱想,情绪上引起轩然大波,让身心备受折磨。

        古人有云:“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困惑本无源,不究自轻松。”

        所谓的忧愁,有时候不过只是你胡思多想,为自己设的囚笼枷锁。

        小事想多了,身疲;大事想多了,累心;烂事想多了,烦人。

        不如少思少想,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人这一辈子,把心情照顾好,比什么都重要。

        05 少怨,则少悲

        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

        谁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有人怨声载道,有人一笑置之。

        抱怨多了,看似是宣泄,其实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演变成你的悲伤负担,满满的都是负能量。

        越抱怨,越不幸,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少抱怨,转换心态,豁达乐观,才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白居易生来体弱,年少恰逢安史之乱,颠沛流离。

        中年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谪居卧病浔阳城”,但他却活到了75岁的高龄。

        他长寿的秘诀就在于:少抱怨,常开怀。

        卧病在床时,他笑着说:“枕上愁烦多发病,床上欢笑胜寻医。”

        年老中风后,他依旧笑着说:“头风若见诗应愈,齿折仍谈笑不妨。”

        白居易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心中无怨,热爱生活,所以人生处处是风景。

        作家刘同有句话说得好:“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化怨气为动力,脚踏实地改变自己。

        抱怨,是最无用的东西,越是抱怨,悲伤离你越近,幸福离你越远。

        生活再难,别忘了微笑;日子再苦,别少了乐观。

        少抱怨,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你就赢了。

        《道德经》中有言:“少则得,多则惑。”

        少食,远离疾病,长命百岁无忧;

        少欲,远离烦恼,一念清心自在;

        少言,远离祸端,默默修德积福;

        少思,远离忧愁,保持神怡心静;

        少怨,远离悲伤,一路高歌前行。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情绪不好,所有的养生都是徒劳的[309]

  • 佛经里藏着的秘密(一)正当的饮食和作息,是为养生第一诀[651]

  • 到了一定年纪,不会管理自己,所有养生都是徒劳[729]

  • 命运的十大玄机[713]

  • 顶级的养生:心宽、少虑、多笑[600]

  • 一个人最通透的活法:少虑、少欲、少言[672]

  • 高质量养生,从改变认知开始[847]

  • 和这三种人深交:养生、养心、养身[819]

  • 顺其自然,是最高级的养生[895]

  • 生命的最高境界![941]

  • 世上最顶级的养生:保持松弛感![1793]

  • 善良宽厚,也是一种养生[814]

  • 最好的养生,是内心慈悲![830]

  • 养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共振的"养神"之法[879]

  • 人到中年,最好的养生是“善忘”[948]

  • 好好睡觉也是修行,愿您夜夜安枕六时吉祥[1187]

  • 惜命最好的方式,竟不是养生,惊醒无数人![1898]

  • 一位高僧对六个最世俗问题的回答,太妙了![1576]

  • ​不停止内耗,所有的养生都是徒劳的[1744]

  • 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178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