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无竭[125]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81]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47]

  • 短短五句话,把人生说透了![124]

  • 为什么做人那么难?是有原因的[126]

  • 看清一个人,无需日久,只要三[136]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44]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68]

  • “慈悲者之城”与“涅槃城”[11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78]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38]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8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3菩萨信仰 >> [专题]c3菩萨信仰 >> 正文


    念佛好,还是念观音好
     
    [ 作者: 印光大师   来自:网络   已阅:1735   时间:2022-2-21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2月21日    佛学研究网

        昨接来书,不胜慨叹。既知其病,又知其药,不肯即服,又复问药,岂非无事生事?

        至于念佛也好,念观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种闲计较?光以末劫苦重,观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获慈护也。然念佛亦非无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观音也。专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无妨碍也。

        若念弥陀求生西方,又念药师求生东方,则不可。弥陀、观音同是一事,而观音悲深愿重,故当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所有闲议论均用不著。古人云:“遵其所闻,行其所知。”此二句,乃真实修持之龟鉴也。观音乃过去古佛,为弥陀辅弼。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有何不可?

        念观音、地藏、弥陀等功德之校量,乃令人发决定念佛心,不可有游移之念而已。若死执其语,不会其意,则成佛怨矣。

        现在大家通在患难中,当为一切人说解除患难之法,唯有改过迁善,敦笃伦常,至诚恳切,称念观音名号,为唯一无二之妙法。无论水火刀兵等危险,及怨业病,医不能疗者,倘肯依上所说,决定会逢凶化吉,在危而安,及怨业消灭,不药而愈矣。目今时局,危险万分。战事若发,全国无一安乐处所。即兵不到之处,土匪之祸比兵更烈。当令一切老幼男女同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除此之外,别无良法。小灾当可逢凶化吉。即大家同归于尽,念佛之人,当承佛力,或生西方,或生善道。切不可谓既不能免死,则念佛便为无益。不知人之受生为人,皆由前世所作罪福因缘,而为生富贵贫贱之张本。念佛之人,有信愿,当可往生。即无信愿,亦不至堕落恶道。何可不念,以自误误人乎哉?

        凡事必须善虑,不可任意而为。即如布施一举,颇为善事。而不知惭愧者,反成障碍,固当以拒而不纳为事。纵有来者,但小小相与,彼自不来矣。亦不必动气发粗,但以不理为最上之策。

        真念佛人专一念佛,成佛尚有余裕,修行固以专一为贵也。真念佛人兼念观音,亦可为念佛之助。何以故?佛度众生,尚须观音相辅而行,况吾人上求下化,兼念观音,岂有不可之理乎?汝所问者,皆是见理不明,故成担板之见。只见一边,不知尚有那一边也。

        现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宜于念佛外,兼念观音。果能至诚恳切,自可蒙恩覆被。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弯路?[239]

  • 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393]

  • 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感应?[380]

  • 念佛的正功夫和助功夫[549]

  • 一心念佛,具足六度[587]

  • 念佛与修菩萨行[524]

  • 念佛的时候,你有没有做这样的观想[642]

  • 有关念佛的三个困惑,你是否也有呢?[646]

  • 我们为什么念佛?[757]

  • 念佛的时候,你有没有做这样的观想[803]

  • 用念佛来耕耘菩提心[747]

  •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799]

  • 念佛的时候,你有没有做这样的观想[703]

  • 每日念佛多少比较好[1215]

  •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1677]

  • 念佛须知了生死[1849]

  • 念佛的心态——感恩心、快乐心与信心[1328]

  • 念佛人的生活“主心骨”[1451]

  • 时时微笑念佛,每一念都改造命运[2095]

  • 念佛与修行漫议[186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